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現場評論·文化中國行)

李洪興

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讓傳承千年的文化浸潤在城市肌理中

嫩嫩的肉片,順滑的粿條,入口鮮甜,滿是食材的原汁原味——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粿條,廣東潮州人三餐吃不膩。咂摸着這口小吃的餘味,再到潮州古城街巷裡轉一轉,不難感受到古城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

“古城,變沒變?”在潮州湘橋區文化旅遊體育局,面對筆者的問題,常年從事文保工作的方楚蘭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沒變。”潮州是從歷史中走來的古城。站在城牆上望去,韓江、韓山立於前,“850多歲”的廣濟橋橫臥江面,老城內街巷縱橫,一條牌坊街成爲古城文旅特色區的“中軸線”……高處有城樓城牆,近處有江水古橋,內裡有小巷老厝,從高到低、由遠及近、自外而內,古城格局充滿了“立體感”,盡顯魅力。

這種“立體感”,讓打開古城空間有了更多可能,也帶來啓示:古城的保護傳承,涉及一磚一瓦、一宅一院,修繕工作是具體的、繁雜的,活化利用理應具備“立體思維”。

“立體感”,源於豐富的層次。以潮州木雕爲例,技法上的圓雕、沉雕、浮雕等,以多層次的內容展現栩栩如生的形象。與此類似,潮州湘橋區對各級196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進行歸口細分,不同層級的文物歸不同單位直管,保護主體明確、責任主體清晰。同樣,漫步廣濟橋,上面的部分亭臺樓閣被開闢爲潮州非遺展室,非遺傳承人在室外開展常態化演示,增強與市民遊客的互動。把活化利用放在文化傳承發展的大格局中,摸清底數、釐清層次、創新手段,有利於釋放文物價值,讓文化魅力直抵人心。

立體施治、綜合施策,是對活化利用的有力支撐。“立體思維”要求我們跳出單一的點、線、面,自覺“立”起來思考、“立”起來行動。爲把珍貴文物保存好、傳下去,潮州開展“百家修百厝(祠)”工作,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渠道籌集資金,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載陽客棧就是創辦人從自家老宅改造而來的,已成爲傳統民居、工夫茶、潮劇等愛好者的聚會地。該修繕保護的下足“繡花”功夫,能活態傳承的積極創新形式,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既發揮政府部門的牽引作用又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所長,就能匯聚活化利用的合力。

保護傳承、活化利用,關鍵在於突出文化內核。62歲的郭金耀生於斯長於斯,見證了古城的點滴變化。在他看來,牌坊街的每一個牌坊都有故事,講好文化故事能讓遊客感受深厚底蘊。文化根脈的跳動是實現活化利用的驅動力。一座城、一條街,要促進文旅發展、商業繁榮,就必須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脈。這就要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推動文物載體、文化遺產、文化業態相互交融、互促互進,真正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晚上沒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靈氣!”茶入蓋碗,沸水沖泡,郭金耀一邊展示潮州工夫茶,一邊笑談日常生活。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讓傳承千年的文化浸潤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會綻放新光彩,持續“潮”起來。

(作者爲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