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秦川唐陵石刻造像

作者潘科攝影家、攝影評論家

人生短暫,無法親歷滄海桑田。但是由於改革開放,我們經歷了社會鉅變,就連那些矗立在唐代帝王陵寢前的石刻,也急速而被動地準備迎接四面八方涌來的遊客。攝影家曹紅軍在近些年,用鏡頭爲那些歷盡千年風雨的石刻拍攝“肖像”,試圖定格它們在“遊客潮”涌來之前的狀態

這些精美石刻遍佈陝西八百里秦川,東延至河南偃師。曹紅軍癡迷地爲這些石人石馬石虎石獅拍攝“肖像”,同時把這些巨大的石頭精靈看作“靜物”。他進行靜物攝影的方式,注重光線質感結構關係。當對象以靜物出現,“器物”本身所攜帶的信息就會安靜地訴說,攝影史上的名作——美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的《青椒》就是如此。把肖像當靜物拍,這樣的肖像可能會抑制情緒化張揚,進而憑藉面部的生理特徵理性地表達此人;把靜物當肖像拍,則賦予對象生命意味,安靜地觀察,安靜地琢磨,安靜地尋找對話方式,並將這樣的感受昇華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建陵石刻 曹紅軍攝

乾陵石刻 曹紅軍攝

莊陵石刻 曹紅軍攝

攝影家與被攝物在某一個節點相互凝視,於凝視中構建個人審美邏輯和歷史情結。在這個過程中,挑戰性在於衆多石刻與環境制式差異並不大,類似的東西太多,如何從中提取差異、重構特質考驗攝影師的重要關口。好在曹紅軍肯下苦功,經年累月圍着這些龐然大物轉悠,尋找能用鏡頭介入的亮點;而在心理上,又彷彿縮龍成寸,將其凝固爲影像,在手心裡把玩,體會着令人心動妙處

這是一次又一次曠野奔波之旅,也是一次又一次由石刻激發的心靈之旅。或許,這就是大唐帝王陵的誘惑。千里迢迢來拜謁這些精美絕倫的石刻是一種方法;將照片廣爲傳播去尋找欣賞者又是一種方法。先人後人在這兩種方式中相見、相談。照片發出耀眼的光,不僅勾連起曾經存在的逝去時空,同時證明着當下觀察者的存在。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7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