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免梅花鹿破壞森林生態 林試所介入保育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管轄的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因梅花鹿族羣密度增加,致其植物生態現面臨威脅。自然保留區與梅花鹿同樣都是受保育的重要標的,林試所權衡兩者相互的影響,以人爲手段介入,透過使用塑膠網及不織布保護樹木、保留區施作圍籬隔絕梅花鹿等方式,維持保留區內動植物生態平衡。
林試所表示,生態保育的目的是爲保護各種生物、棲地和生態系,以防止物種的滅絕。隨着現代保育意識的崛起,雖然保育的概念衆所皆知,但實務上真正困難的是該透過何種適當的措施,讓人類與自然達成永續的共處。
林試所指出,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和梅花鹿正遭遇保育議題上的困境。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劃設,主要保護對象爲高位珊瑚礁及其特殊生態系,一般民衆未經主管單位允許禁止進入。
林試所表示,梅花鹿則是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復育及試驗性野放,多年覆育的成果相當成功,使其族羣密度和數量快速上升。因自然保留區受到良好的保護,便成爲梅花鹿在恆春半島地區主要的避難所,數量分佈不均的高密度鹿羣,已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僅梅花鹿的啃食及踐踏小苗會使林下苗木無法正常生長、更新,其磨角行爲也會讓樹皮受傷,最終導致樹木死亡,進而改變林分密度及結構,導致森林生態系正逐漸地崩壞。
林試所說明,在2020年初,首次發現保留區內多棵皮孫木的樹皮遭梅花鹿啃食,少部分甚至被環剝,這在過去幾年是未曾見過的現象,可見梅花鹿數量已達環境乘載量,纔會出現「啃樹皮」的警訊。要是任其繼續自然發展,最後消失的不僅是小苗及地被層植物,就連其他爬蟲類、昆蟲、小型哺乳類動物也將逐漸失去棲息環境,最終對生態系的演替及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主任林照鬆表示,爲及時因應梅花鹿對保留區植物的影響,林試所適時介入以阻止森林生態系退化,除使用塑膠網及不織布保護樹木,另針對被環剝的樹木,運用橋接方式嘗試恢復其生理機能。至今沒有任何一株因梅花鹿啃食樹皮而造成死亡的大樹,顯示管理單位及時施行相關因應措施,可有效遏止梅花鹿對大樹的危害。
此外,林試所從2019年便開始陸續於保留區內施作圍籬,將部分區域隔絕梅花鹿以保護植物,其中包含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所列有滅絕風險之植物,如象牙樹、多花山柑、恆春皂莢等,目前已設置的圍籬範圍共9.46公頃,僅佔保留區總面積137.5公頃一小部分。
林試所說明,受限於法規,目前只能暫時以設置圍籬的方式來保護植物,然而,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爲珊瑚礁石灰岩臺地,地形非常崎嶇,設置圍籬僅爲短期的暫緩之計。
長期而言,林試所指出,應以控制梅花鹿族羣數量及密度作爲治本之道,如用誘捕後移地野放、施打節育疫苗或開放季節性狩獵等方式等。林試所、林務局、墾管處及專家學者爲此已多次召開相關專家學者會議研商對策,期望能透過人爲的力量將保育的價值和成果發揮到最大,使保留區在有低密度梅花鹿族羣存在的情況下,逐漸恢復森林植被,讓動植物的生態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