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真有害健康?你可能被種族歧視洗腦了
濃濃古早味的味精造型悠遊卡,標記着它曾是臺灣人非常熟悉的美味記憶 。(圖/悠遊卡公司提供)
味精被髮明逾百年至今,人們雖仍持續使用它,但在強調健康概念的時代潮流下,它的銷路已大不如前,且被認爲長期食用不利健康。近來,該公司爲挽回聲譽,在西方打起宣傳戰。除了強調味精是美味的,更要求韋氏字典修改「中國餐館症候羣」的詞條,因爲這種解釋帶有種族歧視。
BBC中文網報導,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是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所發明,他並取得了專利權,1909年日本鈴木兄弟開始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爲味之素(臺灣稱味素或味精),而後味精產品風行於亞洲,成爲一般家庭和餐館做菜的最佳調味料。
不過,味素在西方社會卻名聲欠佳,自20世紀中期以來,即有傳言吃了味素會讓人頭痛不適,有礙身體健康,卻沒有研究發現任何公認的有害機制。
韋氏字典1993年收錄味精的詞條,它對味素的定義爲「易感人羣在進入重味精的食物,尤其是中餐之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症狀(比如頸脖、手臂和背部麻痹,伴隨頭痛、頭暈和心跳等)。」該詞的詞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一封出現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信,信中聲稱中國食物誘發疾病。
該信件後來被發現是一場惡作劇,但卻以訛傳訛地保留了下來。美國FDA批准食用味精時間甚長,2019年《食品科學與安全》期刊中的一份科學文獻也評論確認,將MSG與任何疾病關聯是沒有根據的。
味之素公司表示,該詞典對這個詞條的解釋帶有種族歧視,並且沒有科學根據,不公正地醜化了味精的形象。美國電視主持人麥珍妮(Jeannie Mai)對MSG如此評價,「你知道是什麼才令我頭疼嗎?是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