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讓好感度變成中國認同度

最近臺灣民意基金會發布民調數據結果顯示臺灣民衆大陸的好感度方面,8%非常好,40.8%還算好,23.9%不怎麼好,20%非常不好,其獨特意義在於,這是近年來對大陸好感度首度超過反感度,可謂一個重大政治訊號

流行文化轉爲哈陸

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爲,這可能與大國崛起效應或者臺灣持續相對弱化後遺症有關,但還沒有定論。另有文化學者還認爲,這跟近年來大陸影視劇得到觀衆喜愛,還有很多人喜歡淘寶等生活喜好有關,在流行文化上過去哈日哈韓轉爲哈陸,因而影響了很多人對大陸的好感度。

這一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角度,其實在看待一個地方的人們對另一個地方的好感度時,常常與其個人喜好、當下流行都有密切關係,臺灣社會日本的好感度持續保持高位,就跟日本文化較易被臺灣人接受,以及同儕效應有很大關係,當很多人都在曬日本旅遊照片時,擁抱日本就成爲一種主流意識。如今對大陸好感度增加也是有其脈絡可循,因爲在娛樂文化上看,大陸近年來的快速崛起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其實不僅是影視劇,就連複製別國的各類綜藝節目,也同樣是大行其道,因爲同文同種便利性,大陸綜藝節目無疑比日韓節目更容易被接受,更何況這些節目還大量選用臺灣藝人,這就更拉近了臺灣觀衆的心理距離,在此過程中也就潛移默化的改進了臺灣觀衆的好感度。

但話又說回來,這些節目的收視率也有其極限,許多獨派媒體也從來不會播出,原本激進反陸的觀衆其實很難接觸到相關的節目,此類節目所能影響的,主要還是平時對政治或者兩岸問題無感的一般社會大衆,這些人在民調上一般也就呈現爲無意見或者中立選民。至於深綠選民,恐怕還是繼續原有的想法,其實這在新的民調數據中也有顯現,對大陸觀感非常不好的民衆達到20%,顯示很多人的負面觀感根深蒂固,而只有8%的民衆選擇非常好,可見好與壞的程度上仍有很大差異

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最爲重要的認同度問題,因爲對大陸好感度仍然出於淺層,所以基本上很難轉化成認同度,而且很容易因爲一時的社會氛圍而得到改變,現在的社會氛圍是蔡政府不得人心,相應也連帶獨派主張轉趨消極,可是,一旦主張兩岸交流的人上臺,那麼如果他們的執政出了問題,同樣也會連累到兩岸交流本身。

擴大兩岸融合項目

因此,要想真正實現中國認同的轉換,就必須鞏固對大陸的好感度,首先就是不能讓這種好感度,跟隨臺灣政治情勢變動而輕易發生改變,比如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好感度,就保持了相當高的穩定度,而且不會因爲臺日關係的若干齟齬而受到衝擊,這是值得大陸認真對待的嚴肅課題

既然好感度部分來自於軟性的文化議題,那麼多增加臺灣民衆在相關領域的參與度,應該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因爲只有更多的臺灣人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帶動臺灣社會的集體關注。而這種參與應該不限於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也應該包括競技體育,但競技體育的對抗特徵卻也可能帶來對立思維,所以共同組隊,或者大陸內部俱樂部聯賽多引進臺灣運動員,應該纔是更可行的思路。再比如大陸現在也在大力提倡文旅產業,許多項目的設計其實也可以借鑑臺灣經驗,或者乾脆就是兩岸合作打造。

當然,這些也都是廣泛融合進程中的部分選項,而要想擴大選項,唯有加大開放,特別是讓臺灣人加入議題設置的進程,方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兩岸合作項目,進一步鞏固臺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度。

作者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