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奎》老兵父親爲了孩子效法孟母三遷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最近哈佛大學教授切堤(Chetty)的一項大數據研究指出,窮人翻身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住在擁有「向上流動」機會的社區。原來,我們小時候課本所讀「孟母三遷」的故事,真是千古流傳的智慧。
父親深知社區環境對小孩成長的重要性,爲了要讓四個小孩有未來,所以與母親做牛做馬,省吃儉用,只爲儲存足夠的錢買得起好社區的房子,儘早做到「王父一遷」,脫離住在違章建築區艱惡貧困的生活環境。
就在我考上成功高中後的那一年,我父母用全部的積蓄買了一間不到30坪的公寓房子,地點在臺北市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接口的精華住宅區,但是父親依然清晨5點前就要騎着鐵馬出去掃馬路,而母親一樣要到富有人家去做女傭,而且他們工作的路程變得更遠一點,父母兩人更加辛苦地做工養家,讓小孩的成長環境大爲改善。原本6坪大的木搭房,變成30坪的公寓房,這個家開始有足夠的空間讓四個小孩各自用功讀書。在家讀書時,聽不到外面的吵鬧聲,也不會有鄰居小孩叫喊一起出去玩。對我們全家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更是一個夢想的實現,
記得還未搬家前,帶了幾個小兄弟去看新家,發現那是一間在四樓,樓頂有加蓋的公寓房子,原本是製作魚肉鬆的家庭工廠,所以屋內到處都被煙薰得烏漆抹黑。但我們幾個小孩興奮異常,在房子與頂樓跑上跑下,甚至鑽進炒魚肉鬆的爐竈內,搞得全身也是烏漆抹黑的。後來父親請人把爐竈移除,自己將房子裡裡外外整個清洗及漆刷一番,維持依舊的格局,三房兩廳一廚一衛,父母住主臥房,大姐住一房,兩個妹妹住另一房,我則住在頂樓加蓋的小閣房。照片爲全家在頂樓留下的合照。
周遭的鄰居們大都和藹可親,也都能和睦來往,只有同住公寓二樓的鄰居,知道我父母的職業後,就開始勢利地對我們家嫌東嫌西。雖然憨厚的母親要我們小孩不得與他們一般見識,見人還是要喊叔叔阿姨好,個性耿直的父親與我則不願與他們家的任何人打招呼,即使碰了面,也視而不見。父親在那裡住了33年,至今都不知道他們姓什麼、叫什麼、做什麼,耿直的父親一生最討厭的就是見勢利會斜眼的人。在我到美國留學後,每次回臺灣探親時遇到他們家的人,反而會對我客客氣氣地虛寒問暖。
作爲教育者工作者,我一直記得美國知名教育家杜威(Dewey)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教育者)並非直接去教育孩子,而是間接經由環境去教育孩子,不論是我們順其自然讓環境去教育,或是爲教育而特地設計環境,結果會很不一樣。」父親雖然不是教育家,但他深知生活環境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所以竭盡所能地賺錢以及儲蓄,買了臺北市精華住宅區的公寓房,只爲了讓我們孩子有窮人翻身的機會。
(待續)
作者爲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由作者提供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