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搶救兩岸關係最後生機

報社

兩岸文化交流寒流罩頂,教育部部會討論認定,華藝論文資料庫大陸版網站涉臺內容的刪改「有違法之虞」,要求各大學依法處理,將來大陸很可能看不到臺灣學術論文。接着教育部以建立「民主防禦機制」爲理由,決定對大陸出版品進行審查,未經審查不得申請書號。加上陸委會拒絕放寬大陸媒體駐臺人員檢疫規定,明年春節後大陸媒體駐臺記者可能歸零,兩岸民間關係將進一步萎縮。

2016年蔡總統上任初期,雙方都有誠意維護兩岸民間交流局面。但好景不常,以2017年初臺灣抓週泓旭、大陸抓李明哲爲標誌,兩岸交流開始墜入敵意螺旋。2017年9月《中國新歌聲臺大演出以流血衝突收場,同年12月「新黨青年軍共諜案」爆發。次年賴清德發表「務實臺獨論」後,大陸軍方高調發動對臺軍演,此後大陸播出《策反》並要求各省師生觀看,兩岸向「敵我關係」更近一步。

如果說2018年前,兩岸民間交流只是被多次「破壞」,那麼2019年以來的兩岸民間交流則是被徹底「毀壞」。尤其民進黨被「韓流」震懾後,不自我反省,反而歸咎中共「資訊戰」,進而開始有意識、有組織、有策略地發起「反滲透」運動,並配合2020選舉動員讓「抗中仇中」躋身臺灣主流輿論,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達到最高潮

同樣在這兩年,大陸官方停止陸客自由行、暫停陸生來臺就讀,今年下半年又拋出針對兩岸學術交流的「臺諜案」。而大陸民間的「仇臺」情緒在網路上愈燒愈旺,以至於網民大罵國臺辦是「跪臺辦」、譏諷國民黨是「要飯黨」,要求「窮臺」、「武統」。大陸網路上的民粹聲音未必代表主流,但被別有用心的綠媒拿到臺灣炒作,無疑在臺灣內部造成「親痛仇快」的後果。

爲什麼要不厭其煩地細數這5年多來的個案?只想說明兩點:第一,兩岸民間交流幾近毀滅,雙方執政當局都有責任,特別是雙方以政治考量的「對等報復」,已經一步步把以和平、合作主軸兩岸關係弄得面目全非。第二,日益升高的兩岸政治對抗,看似「很爽」、「有選票」或「敢於鬥爭」、「宣示底線」,本質上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戕行爲,最終只會讓兩岸百姓福祉受損。

兩岸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國際空間的紛爭固然處於「上位」,但這並不能構成兩岸政府援引公共行政法範疇中的「比例原則」,以「對民間較小損害」實現「更高層次政治目的」的理由。

陸方往往辯解,有些對臺「強硬」舉措,只是爲了「打擊一小撮臺獨分子」或是「只針對民進黨而非臺灣同胞」,但這些所謂的「打擊」還是會誤傷到臺灣民衆利益,或令臺灣普通民衆感受到敵意。同理,蔡政府在限縮兩岸交流時,往往以「反統戰、反滲透」或「捍衛主權、保衛國安」爲包裝,事實上卻是對人權自由、憲政價值的粗暴踐踏。

兩岸若要走出惡性對抗,必須檢討、拋棄「比例原則」,停止因政治性政策導致對兩岸民間交流的損害。這並非「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兩岸重開機的必由之路。幾年前南北韓劍拔弩張之時,大陸外長王毅提出「雙軌並進」和「雙暫停」的倡議化解僵局,爲東北亞局勢的緩解發揮積極影響,這個精神其實可以適用於今天的兩岸關係。

兩岸首先要「雙暫停」,陸方要暫停對臺無意義的文攻武嚇,我方則要暫停對兩岸民間交流的無端打擊。大陸軍事力量已經夠強大,臺獨絕不會輕舉妄動,拜登也將回到對臺戰略模糊路線,但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恐懼感仍未消退,大陸可考慮在對臺「硬的一手」上緩一緩。而蔡政府懲罰華藝的做法愚蠢之極,形同自我斷絕臺灣對大陸的學術影響力,如果政府是爲了迴應綠營民意而「高高舉起」,那就請「輕輕放下」,別再做蠢事

在「雙暫停」的基礎上,兩岸可考慮「雙軌並進」逐漸修復關係。一方面,待明年疫苗接種之後,兩岸客運航線、旅行泡泡等人員往來措施應該全面啓動,雙方應擱置政治爭議以適當身分、適當場合交換意見,達成共同安排。另一方面,兩岸具官方背景的智庫對話管道有必要重啓,雙方應至少從「管控分歧」開始,列出「合作清單」或對民間交流達成默契,共同讓兩岸關係逐步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