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艦通過無助臺戰略困境舒緩

旺報社評

美中關係緊繃之際,美國兩艘巡洋艦由北向南穿越臺灣海峽,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與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針對臺灣問題等進行討論,雙方都未公佈談話概要,媒體報導談話氣氛並不好。但另一方面,美中審計監管談判終於達成共識,中方做出妥協,大陸企業在美國下市危機終於化解,不同的訊息傳達了美中在競爭中仍有談判空間。

臺灣問題 北京提早攤牌

而在臺灣,行政院通過史上最大規模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國防預算達5863億元,佔總預算20%,相當於每5元就有1元用於國防,暴增的國防預算凸顯了民進黨的「抗中保臺」路線將讓臺灣陷入軍備競賽,更可悲的是,兩岸軍力不成正比,增加再多軍費,都不能保證臺灣安全無虞。尤其美國對臺軍售有自己的策略目標,「路透」最新報導,中共演習讓華府感到緊張,將加速對臺軍售,重點將放在維持臺灣現有的軍事系統和履行積壓已久的訂單,而非提供有可能加劇兩岸緊張關係的新型武器裝備。

裴洛西訪臺及中共的反制行動,已改變臺海軍事、政治基本形勢,面對變局,拜登政府承受了無法勸阻裴洛西訪臺在先,因應中共軍演無方於後的批判,在極端惡劣情況下,美國仍維持一貫策略,口頭強烈譴責中共過度反應,破壞臺海現狀與和平穩定,但未採取實際對抗動作,甚至可以說高度自制。

美軍第七艦隊在中共飛彈試射演習結束3周,情勢大致沉澱後,才首度派遣飛彈巡洋艦「昌塞勒斯維號」及「安提坦號」通過臺海,執行美國一再強調將持續在國際法允許地方進行飛行、航行及行動的任務,中共則全程警戒監控,並未有任何對應措施。

第七艦隊新聞稿措辭與過去完全相同,代表美方認爲臺海現狀並未改變,也間接否定中共的「臺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說法。美國沒有派遣超重量級的「雷根號」航空母艦,而是由兩艘巡洋艦同時穿越臺海,又比起過去由單艘驅逐艦或巡洋艦執行要更爲強硬,顯然是折衷決定,無論從時機及船艦型式數目來看,美方都是經過審慎、嚴謹評估,雙方表現節制,在中共取消美中軍方對話機制後,似乎仍有某種程度的默契存在。

臺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最敏感、重大的議題,除了民進黨拒絕接受一中精神與九二共識的臺獨意識型態外,中共認定美國「虛化、掏空」一中政策,企圖「以臺製華」纔是這次大規模「圍島、鎖臺」軍演的真正原因,中共刻意要發出強烈政治訊號,展現北京有意志及軍事力量可在指定時間與地點進行軍事行動,同時警告美國與日本等外部勢力不要介入臺灣問題。

依賴美國 保護傘不足恃

中共在第一階段軍演告一段落後,大陸國臺辦、國新辦10日聯合發佈第三份「對臺白皮書」,宣示爭取和平統一同時,更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徹底貫徹「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換言之,中共利用裴洛西訪問導火線,提早就臺灣問題攤牌,雖軍演不是實際作戰,飛彈並未鎖定臺灣本島上的目標,也沒有進入臺灣領海、領空,但臺海安全形勢進入新階段、面對新挑戰則是不爭的事實。

中共這次掌握主動權,取得先機,但並不保證未來對臺軍事行動必然成功,大陸正面對嚴厲經濟挑戰,第2季經濟成長躺平、清零衝擊製造業與民間消費、停貸風暴席捲全國,習近平之優先要務應是以在「二十大」順利出任歷史性的第三個五年任期,同時率領大陸於2035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共「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確定對臺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推進祖國統一,並沒有明確時間表,而美中戰略競爭又是全方位的長期對抗,目前各界對統一時程與方法有不同評估,但從中共逐漸掌握對臺海的話語權與界定權來看,完全依賴美國保護傘已不足爲恃,舒緩安全困境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