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課後延時服務化解家長託管焦慮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推广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後服務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強調各地要強化工作部署落實,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切實打通學校課後服務“最後一公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

對中小學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往往不是送孩子上學,而是接他們放學原因很簡單,早上送孩子上學之後,就可以直接去上班,大不了早去單位幾分鐘。但放學後應該怎麼辦呢?不少低年級學生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這時絕大多數單位都沒有下班。不少單位都有考勤打卡的要求,早退一分鐘都不行。就算是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放學之後能夠自己回家,但路上的安全,以及回家之後幹什麼,又是讓家長牽腸掛肚卻又徒呼奈何的鬧心事

基於這樣的背景,教育部新規引起了一片叫好。相比各種校外培訓班,由學校教師來接管課後時間,除了便於集中管理,解決家長分身乏術難題,而且更容易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輔導。在學校裡,孩子的安全更加有保障,他們可以待在他們熟悉的環境裡,跟熟悉的小夥伴一起學習或玩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時服務並非單純的“自習課”,而是囊括學習輔導、文體活動、興趣小組等各種內容,學生的課餘生活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要求,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隨堂作業在校園內完成。延時託管服務無疑是“小學作業不出校門”的有力保障,有些家長因分身乏術而將孩子交給校外培訓機構成績焦慮愈演愈烈,“搶跑”之風日益盛行,這也不失爲遏制教育內卷的一種有效舉措。校外減負,首先要減的就是家長的“心病”。把輔導交給教師,把作業留在學校,更容易把時間還給孩子,把信心送給家庭。這樣的延時服務,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家長對延時託管服務普遍持歡迎態度,真正決定服務內容和質量的,其實是學校教師的態度。站在教師的角度看,延時託管服務意味着工作的時間更長、內容更多、壓力更大,只有爲教師提供相應的獎勵補償,才能確保學校延時託管服務真正落到實處。在學校裡,他們是教師,在家庭裡,他們也是家長,他們爲照顧別人家的孩子付出了更多時間和精力,有理由得到制度層面體貼和照顧。

教育部《通知》要求,完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代收費方式籌措經費。作爲一種免費服務,相信多數家長都不會對延時服務提出異議,但如果這是一種“有償服務”,難免會有人對延時服務的收費標準和內容安排提出疑問。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對於“買”的服務,大家往往都會比“送”的福利更挑剔。問題關鍵是,如何讓教師覺得勞動體現了價值,同時讓家長感覺延時服務“物有所值”?從這種角度看,在明確了“完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方向之後,如何科學設置服務內容,規範地確立收費模式和收費標準,無疑是擺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