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黨史館典藏《張羣日記》 還原《中日和約》簽約場景

▲《張羣日記》 。(圖/國民黨提供)

記者徐政璿/臺北報導

《張羣日記》起自1948年,終於1972年,跨越了政府遷臺、中日和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中日斷交等關鍵時刻。透過《張羣日記》,可以還原1952年《中日和約》簽約時的場景。張羣,字嶽軍四川華陽縣人,生於1889年。1908年赴日留學,就讀振武學校,與蔣中正同班同學,一同自振武學校畢業後進入士官學校,也一同分發到新潟縣高田砲兵部隊實習,兩人感情深厚,還是結拜兄弟

張羣與蔣中正在辛亥革命期間返回上海蔘加革命,之後張羣便與國民黨有着深遠的關係,成爲蔣中正重要的支柱之一,併爲政學系代表人物歷任兵工署長、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

總統府秘書長是張羣任期最長的一個工作,起自1954年,終於1972年,共有18年的歲月,除了在總統府內運籌帷幄,協調外交內政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做爲中日間外交管道之外的第二渠道,有諸多私人網絡聯繫輔助中日間訊息的傳遞,他並將每天的行程與簡要紀事寫入小冊之中,此即爲黨史館所藏之《張羣日記》。

張羣參與對日和約小組的張羣,多次與日方代表在臺北會面,並在日記中敘及日方初時態度強硬,採拖字訣,直到4月27日,日方代表接獲東京訓令,才轉變態度,願意於4月28日與我國簽署和約。現在依據史家研究,才知道背後時實有美國施予日方的壓力

1972年9月29日中日斷交後,張羣與來訪的日本衆議員藤尾正行談到,當時日本外相福田赳夫在外交工作失敗的原因,是因爲沒有獲得首相佐藤榮作信任所致,這大概也稍微點出了中華民國與日本間關係之所以發生變化的原因。中日斷交之後,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分別成立交流協會亞東關係協會爲對口,建立民間交流與往來的關係。

這一批《張羣日記》是由家屬提供的影印件,在張羣家屬的慨允之下,同意將該批藏於黨史館的張羣資料公諸於世,不加遮掩,以饗學界,是能體見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的另一扇窗口現因不當會違法違憲任意凍結民產,使得中國國民黨黨部運作資金短缺,黨史館目前僅能於每週一、三、五開放讀者來館參閱,每回開放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毋須審批,只需攜帶身分證件,隨到隨看,歡迎各方來館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