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渡海犯臺需多少兵力?毛澤東粟裕的首個攻臺方案
粟裕被毛澤東譽爲「淮海戰役第一功」,卻栽在金門古寧頭一役上,他所規劃的攻臺方案也因韓戰爆發而未能執行。(圖/公開檔案)
近2 個月來中共在臺海周邊多個海域連續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讓共軍武力是否犯臺成爲臺灣與國際高度關切的焦點。專家指出,共軍犯臺必須克服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諸多問題才能成功,若從毛澤東與粟裕在1949年規劃的首個武力犯臺方案中,可以看出共軍企圖克服兩棲登陸作戰的戰略思維與作法。雖然半世紀以來共軍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當年首個渡海犯臺方案在目前變動的現實環境中,對兩岸都極具參考價值。
共軍在與國軍的3大戰役(遼瀋、平津、徐蚌)全面獲勝後,毛澤東便開始籌劃解決臺灣與其他海島的進攻方案。1949年3月中共中央發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聲明,正式開啓武力統一的計劃,1949年6月毛澤東作出攻臺作戰的實際部署,任命第三野戰軍主帥粟裕進行武力攻臺的戰略謀劃與部署,隨後一年多時間內進行多方的準備。
晚年的毛澤東(右)與粟裕(左),很多人認爲毛澤東錯用粟裕,導致古寧頭慘敗,拖延了攻臺時機。但更多的人認爲攻臺方案未能實現,主要原因還是韓戰爆發。(圖/公開檔案)
毛澤東當時很清醒地認識到,攻打臺灣不像在大陸作戰,必須先解決渡海作戰問題並認真對付美國的干預。1950年初大陸戰略形勢已完全底定,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不干預臺灣,也不捲入中國的內戰,還將臺灣排除在戰略防線之外,如此更加堅定毛澤東攻臺決心。
其實早在1949年5月劉少奇秘訪蘇聯時,就曾對史達林提出以蘇聯海空軍協助共軍攻臺的請求,其中包括代訓中共千名空軍飛行員與數百後勤人員、出售戰機以及派兵協助作戰,史達林答應了所有需要的援助,唯一拒絕的是派兵參戰,因爲他擔憂此舉會引發美國介入形成美蘇大戰,半年後毛澤東首訪莫斯科時再提此事也未獲史達林應允。中共只好以自行組建海空軍的方式,來建立掩護渡海作戰的部隊,如此一來時間就必須再往後延。
金門古寧頭一役是粟裕一生最大的敗績,他規劃中共最大的渡海作戰計劃也未能實現。圖爲古寧頭戰役中僅存極少數的被俘共軍。(圖/網路)
粟裕所做的初期攻臺方案是以8個軍、分2梯隊進行攻臺作戰,同時確定先佔領大陸沿海及澎湖等島嶼再進攻臺灣本島。不料,1949年底粟裕進攻金門失利,決定增加攻臺兵力至12個軍,總兵力約50萬人。此一兵力大約與當時臺灣的國軍部隊數目相當,但當時共軍戰鬥意志高昂,粟裕與海軍司令蕭勁光會商後認爲可行。但爲了讓攻臺更有把握,粟裕又再抽調其他野戰軍的4個軍補充做爲預備隊,使可調派部隊總數至60幾萬人。
此時的關鍵在於掩護部隊渡海的海空軍力量是否充足,中共中央決定加速建立海空軍部隊,大規模向香港、英國訂購運輸艦與戰艦,並以從國軍接收而來的軍機與飛行員組建空軍,共約有百艘船艦與百餘架飛機,另外還新組建了一支約5千人的空降部隊。相對地,當時臺灣的國軍的海空軍力量大約比共軍多1倍。
渡海登陸作戰需要大量船隻,粟裕估算,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計算,需要登陸艇2000艘,而到1949年11月下旬,所徵集到的船隻僅600艘,後來加緊徵集與購置,到1950年3月勉強湊到1291條,但此時因裝備增加,需求量已經增加到2282條,爲此攻臺作戰的時間被迫推遲到1951年。
韓戰爆發後,毛澤東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把原來打算攻打臺灣的資源全用到朝鮮半島戰場上打美軍。美國也因此派出艦隊巡弋臺海,完全阻斷毛的統一計劃。(圖/公開檔案)
到1950年中,粟裕的作戰方案已大致成形,他準備從臺灣島東西兩個方向進行夾擊,並以空降部隊深入後方,此時發現這樣的作戰方式會出現空降部隊數量不足的隱憂。如果這3種方向均同時進行登陸,只要有一方成功,便能對其它兩方形成重要助力。攻臺作戰首批計劃以4個軍約20萬從4個方向登陸,另4個軍及後勤保障爲第二、第三批,整個戰役預計傷亡人數10萬人,戰鬥時間15天左右。
正當共軍加緊攻臺準備之際,1950年6月下旬韓戰爆發,美國參戰後還派遣美軍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並宣稱會阻止解放軍攻臺。而在韓戰戰局逆轉、北韓部隊遭追擊到東北邊境時,毛澤東感受到明顯威脅,決定發起「抗美援朝志願軍」參加韓戰,所有戰爭兵力與資源轉進朝鮮半島。這場戰爭一打就打了3年,不只耗損了大量作戰資源,武力攻臺的客觀條件亦已不復存在。韓戰結束後,美國對臺海形勢的介入已成定局,毛澤東改口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當年所籌劃的攻臺方案便束之高閣。至於方案是否曾於後來的1996臺海危機與近期的形勢中再次被提上中共中央討論,恐怕要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才能解密而公諸於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