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澄八十回顧展 詩書畫印皆有所成

周澄,《郭亮村紀勝》,137x69cm,2012年。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周澄,《銅牆鐵壁》47x63cm,1994年。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周澄,《月牙泉》,1999年。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周澄爲臺灣藝壇同儕中,少數於詩、書、畫、印各領域皆有所成者筆墨根基深厚,寫生步履廣泛,力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古今涵容、內外兼修。

周澄是在宜蘭生長的本土藝術家,也算是渡海來臺藝術家傳承的第三代。在臺灣所謂的三大堂號:張大千大風堂、黃君璧白雲堂、溥心畬寒玉堂,其中唯一傳到第三代還能撐住場面的只有寒玉堂。師承寒玉堂的是江兆申靈漚館,靈漚館再傳下週澄居山堂,一脈相承,薪火不絕。

畫風深具古典韻味,植基於紮實的傳統筆墨功底。細看周澄畫山、雲、樹、石等,皴法、敷色似乎皆有來歷,而整體感覺卻有個人風格策展熊宜敬分析:「怎樣纔是好的藝術家?可以用過去兩句名言來概括:『筆筆古人,筆筆有自己』。聽起來有衝突,其實不然,所有養分來自於古人,卻可以長成當代的自我面貌。」

筆筆有古人 筆筆有自己

周澄也認爲「創新」有其必要,但他絕不輕忽「傳統」的重要。他說:「每個人都想創新,但創新需要有一個底子,有中華文化思想在,這樣纔不會讓香火斷滅,如果離開傳統太遠就回不來了。」

周澄早期畫作在表現技巧上,與業師江兆申近似,但到了中年以後,風格已有明顯差異。藝評家王耀庭分析:「以周澄跟江先生相較,在造形上他比較注重實景,就是看到什麼畫什麼。在用色方面,他雖也有江先生的清雅之色,但另外他還具有渾厚濃重的一面。」以周澄所畫敦煌月牙泉爲例,他用的視野、觀念,是現代畫家受過現代美術教育之後,有了西洋畫透視觀點,比較接近實景摹寫,與歷史上名家所作大異其趣。

周澄繪畫較前人有更多俯瞰的視角,這是現今畫家藉交通工具之便,得以居高臨下觀望描繪,呈顯大自然廣闊壯美的氣勢。此外,周澄勤於旅遊寫生,數十年來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與中國大陸名山勝境,包括臺灣家園的鄉土情懷。爲周澄撰寫過傳記的熊宜敬說:「在臺灣他恐怕是走過大陸最多地方的畫家,我算過在十幾二十年中,他走過大陸不下四、五百個景點,非常驚人!這若沒有堅定的志向,和旺盛的精力是做不來的,這也是他不斷地有大大小小寫生作品出現的原因。」

以「不負山靈」爲創作理念

在旅遊寫生時期,周澄經常用「不負山靈」四個字,來傳達人與自然合一的創作理念,其作品充滿了對天地萬物的遣興抒懷。他說:「所謂寫生的概念,不是寫其生態,而是寫其生命。真正的寫生是把大自然的生命力溶入心裡,然後在畫面上呈現出來。」中國畫論裡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周澄實踐得十分徹底。

周澄八十回顧展,目前正在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舉辦。以「蒸雲洗石」作爲題旨,精選出過往各個階段的繪畫、書法、篆刻佳作,以及平時日課、速寫、詩文、筆記和藝文師友間談文論藝的尺牘信札逾200組件,揭櫫周澄一甲子以來對書畫金石國學詩詞,錘鍊不怠的純一態度與實踐力行,也藉此展覽作爲後學依仁遊藝範示

中時藝博【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