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肺鱗癌新藥「看得到用不到」 癌團盼健保給付接軌國際

國內有一羣「弱勢癌」患者,他們的一線治療還停留在20年前的化療。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與臺灣癌症基金會兩大團體共同呼籲,健保癌症治療應與國際接軌。(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提供)

癌症連續41年蟬聯國人死因首位,近年政府加強投入癌症篩檢,但健保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與臺灣癌症基金會兩大團體今天共同表示,國內已有一羣「弱勢癌」患者,他們的一線治療還停留在20年前的化療,呼籲健保癌症治療應與國際接軌。

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近年來,雖然我國政府投入許多資源對抗癌症海嘯,健保在癌症新藥的預算佔比也逐年增加,但仍有部分癌症在健保資源中被孤立,例如近期討論度很高的頭頸癌、肺鱗癌,癌症患者知道有創新藥物卻無法使用的情形,在臨牀上屢見不鮮。

嘉義長庚胸腔內科主任林裕清指出,根據健保署109年健保藥費統計,整體肺癌藥費支出中,免疫藥物僅佔癌症藥品的5%,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用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換言之,能夠使用健保給付的癌症免疫藥物,對癌友而言就像「中樂透」,每8人約只有1名幸運兒。

林裕清進一步說明,肺鱗癌和肺腺癌是兩大常見肺癌,但患者卻有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相較於肺腺癌擁有數十種健保創新藥物資源,肺鱗癌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20年前的傳統化學治療。但肺鱗癌並非無藥可用,臺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美國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爲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可惜臺灣健保的給付仍與國際不符,一旦患者不適用標靶藥物或無法負擔自費療程,臨牀醫師將難施力。

除了肺鱗癌外,頭頸癌也面臨相同處境。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頭頸癌近十年未有新藥,直到免疫藥物出現;根據研究發現,複發性或晚期頭頸癌患者使用免疫藥物的五年存活率可達15.4%,是傳統治療的近3倍。頭頸癌免疫治療已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爲一線治療,澳洲、日本等國也納入給付,但我國健保卻仍處於二線,落後國際趨勢。

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平均爲787天,很多癌友根本撐不過2年,還沒用到藥就病逝;即便癌藥獲得健保給付,由於給付規範嚴格限縮,僅3成癌友受惠,多數癌友一樣是看得到、用不到。

蔡麗娟指出,隨着科技發展,各癌別的創新治療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也不低,癌友治療上需仰賴健保伸援。臺灣癌症基金會提出的「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就是期盼能解決此困境,樂見此政策被朝野總統參選人列爲競選重要政見之一,期待政府能加快腳步,幫助癌友有治療續命的機會,讓健保成爲癌友有力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