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癌標靶新藥 健保暫時性給付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腫瘤內科部主治醫師林宗哲表示,膽管癌約有4~5成的基因變異能採標靶治療,最常見如IDH基因變異及FGFR基因變異。(林宗哲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膽道癌又稱膽管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人發現時已晚期,無法透過手術根除腫瘤,因此膽道癌也被封爲「隱藏癌王」。不過,標靶藥物的發展替膽道癌患者帶來新希望,健保署去年將標靶新藥Pemigatinib納入暫時性給付,今年更開放給付包括「肝內膽管癌」在內等19種癌別的次世代基因檢測。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腫瘤內科部主治醫師林宗哲指出,膽道癌發生率持續攀升,但詳細病因至今不明,「沒有明確高危險羣,就無法提前篩檢、預防」。他解釋,膽道癌可分爲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部分肝內膽管癌與慢性肝炎有關,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可能跟結石有關,但臨牀上大部分膽道癌個案,都找不到明確危險因子。

林宗哲說明,早期膽道癌痊癒機會大,能手術根除腫瘤,但相較其他癌症,復發風險較高;若已局部淋巴結癌細胞轉移,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骨頭,傳統上會以化學藥物治療,雖然能改善病人症狀,但療效差強人意,腫瘤反應率不超過3成,存活率僅約9、10個月。

不過,林宗哲表示,近年來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逐漸發展,臨牀證實免疫治療加上化療療效,比傳統化療更好,腫瘤反應率超過3成、存活率可以超過1年;檢測出FGFR2基因變異患者,服用標靶藥物Pemigatinib,腫瘤反應率可達4成、甚至超過5成,存活期拉長到17個月,腫瘤明顯縮小的患者,存活期甚至可延長到30個月。

林宗哲解釋,「肝內膽管癌」約有4~5成的基因變異能採標靶治療,最常見如IDH基因變異及FGFR基因變異。林宗哲表示,我國2023年5月起,將針對FGFR2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Pemigatinib,納入健保暫時性給付,若使用2年後臨牀療效良好,就可能改爲常規給付,造福更多膽管癌病人。

健保署今年5月,更開放給付19種癌別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其中便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基因變異發生機率較低,則未被納入基因檢測給付範圍。他建議,肝內膽管癌患者可以先做基因檢測,若驗到有標靶藥物的基因變異,便能提升治療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