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昨天查看讀者留言時看到兩個比較有趣的問題:

貨幣超發、經濟復甦導致通脹發生,那麼大宗商品和房子會第一波上漲?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大跌,那是不是盈利強的公司也無法避免?

首先感謝讀者關注,回答你們的問題也能讓我進一步思考,討論這個問題在當下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蠻有意義,基於文章讀者水平層次不齊,我們先科普,後討論,想法最後放出。

究竟什麼是通貨膨脹?

直白的解釋爲: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即錢不值錢,購買力越來越差。舉例來說:十年前一個包子可能0.5元,現在得要1.5元,現在購買包子付出的成本是過去的3倍。

嚴格來說,通貨膨脹其實有5種可能發生的形式,符合當下的主要爲需求型、輸入型與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裡不過多展開講解,知識總是讓人瞌睡。

咱們直接討論第一個問題:房子和大宗商品會不會第一波上漲?

答案是:會,不僅會,而且是已經漲起來了,滬銅主力合約自2月開始最高漲至7萬,單月最高漲幅23.2%。

至於房價,恭喜大部分的朋友,你們的資產又增值了,話說地產真的是過去三十年最佳的投資品,尤其是北上廣深的朋友,每天睡醒就賺幾萬,想想都羨慕。

那爲什麼在這若隱若現的通脹中,房價與大宗商品會當前行軍呢?

因爲通貨膨脹和大宗商品走勢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預期加快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最後形成實際通脹,在實際通脹的條件下,錢不再值錢了,人們把現金和存款用來兌換成硬通貨,所謂硬通貨實際上就是大宗商品。因爲嚴重通脹通常的結果是經濟蕭條,人們不會去購買高檔商品,因爲在經濟蕭條時,高檔商品缺乏流動性而且貶值也最爲厲害,所以大家拿錢去購買大宗商品與生活必需品,如:大米、油、肥皂等等生活必需品,再說直接點:變現與避險需求同步增加,而房子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大宗商品。

第二個問題: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大跌,那是不是盈利強的公司也無法避免?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看中國股市完事,白酒這個利潤率達到70%以上的板塊2月下跌幅度超過20%,所以盈利強的公司的確無法避免下跌。

提問回答完畢,但思考還能更進一步,咱們不妨考慮下:爲什麼會這樣,如果纔會有改變?

百年難得一遇的疫情下,各國央行都在爭相放水,咱們控制防疫控制的最佳,所以在財政政策上並沒有直接放水,但是通過貨幣政策間接放水貫穿去年全年,MLF(又稱麻辣粉)與LPR去年始終在做條件,即實際貸款利率一直在下調,所以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去年一直在釋放流動性資金,這是所有資產上漲的前提,包括股市。

而在股市中,高盈利增速的個股普遍是白馬股,白馬股增長確定高,是公認的優質資源,前幾次發文中提到過在穩定業績增速前提下利率的變化對估值影響更大,過去一年的放水中它們享受了估值溢價,今年,央媽輕輕一回收流動性就立刻開始下跌,這纔是問題所在。

所以接下來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個人的建議爲:流動性收緊轉向一旦開始不會輕易回頭,國內已經開始收緊,目前還很輕,國外疫情控制住後肯定也會回收流動性,所以大宗商品漲價爲代表的順週期漲價貫穿上半年,無論投資還是生意,都往這個方向看看比較好點,至於風險投資建議逐步降低比例,轉向並不是一步到位的,不然誰能受得。

小散也相信明年看股市很好,但在社融資金重新穩定之前觀望纔是最佳,這樣一旦國內國外同步收緊流動性時才能全身而退,這部分時間點的猜想請參考小散前期發文。

感謝閱讀,後續我將繼續回答讀者提問,記得關注,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