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險理賠科學性合理性

繼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聯合發佈《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範》標準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又發佈了《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1部分:低速結構碰撞測試》和《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 第2部分:保險槓測試》兩項系列標準。

據瞭解,《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範》標準規定了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的總體要求、損傷測量方法及修換判別要求等內容,明確規範了安全性、強度、耐久性、外觀一致性及維修經濟性的總體維修技術要求作爲原則性判斷依據,適用於保險行業、汽修行業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的定損與維修工作。《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系列標準則規定了汽車低速碰撞測試方法及碰撞工況參數,並明確了汽車耐撞性、可維修性、維修經濟性評價等內容,適用於保險行業對汽車低速行駛工況下,汽車保險槓和車身結構的碰撞測試和維修經濟性評價。

“《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範》側重於理賠標準的統一,目的是減少事後糾紛和壓縮理賠成本;而《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側重於引導主機車重視降低低速碰撞的風險,目的是事前降低事故嚴重程度。雖然兩項標準側重點不一樣,一個側重於事前的風險減量,另一個側重於事後的風險減量,但目的都是爲了降低車險的賠付率,進而降低車險保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

陳輝表示,具體來講,《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範》對於簡化理賠程序、降低理賠費用、減少理賠糾紛具有直接作用,其見效會比較快。而《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則在於引導主機廠降低低速碰撞的保險風險,主要是通過在車險中引入車型風險係數,其見效會比較慢。因爲保險汽車風險測試結果與事故風險數據並不是同步的,其相關性可能也是隱性的,所以其激勵作用比較慢。

陽光財險理賠服務部副總經理由忠博認爲,這兩項標準的發佈,滿足了保險行業和汽車維修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範》填補了保險行業智能化定損需要的技術標準空白,爲保險行業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合理推動低碳修復提供了執行依據。而《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則彌補了碰撞測試在低速碰撞領域的缺失。車險保險事故有近八成是低速碰撞事故,此《規程》的測試結果可以指導保險公司細化車險保費定價,推進車險風險減量進一步深化。

車險是財險領域的第一大業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車險保費收入爲8673億元,佔財險機構原保險保費收入的55%。正因爲市場規模大,車險也成爲了財險機構重點佈局業務之一。不同於之前的粗放式發展,在車險綜合改革之後,車險領域的主旋律變成了“降價、增保、提質”。如何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服務、更實惠的價格成爲了各方在車險領域探索的重點方向之一。

在談起如何更好服務消費者時,由忠博表示,《保險汽車風險測試規程》系列標準的發佈可進一步化解保險理賠糾紛。這套標準爲保險公司和維修企業在保險理賠定損時確定維修方案提供一致性依據,從而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提高保險理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一步化解保險理賠糾紛。同時,標準的發佈還有助於快賠快修服務的開展,保險公司與汽車維修企業在此標準的指引下,可有效減少定損爭議,保持事故車定損維修方案一致性,提高定損時效,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