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能力「自造潛艦」? 陸媒:還得靠「美日爹爹」

海龍潛艦SS-793,劍龍級柴電動力潛艦,由荷蘭建造。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政府當局不斷推行裝備自造計劃力爭8年內會有首艘國產潛艦下水,但是否能達成目標,仍讓民衆心有疑慮。大陸《中國青年報》7日發佈了一篇以「臺灣能力自造潛艇嗎」爲題的報導,認爲臺灣「潛艦國造」的計劃目前還沒有自主研發的能力,還需要美、日援助才能勉強彌補技術短板

這篇由徐依航和嚴東興署名的文章指出,如果臺灣硬着頭皮開建,從長遠經濟利益來看,通過購買和研發潛艇技術,實現產業升級,似乎是一條康莊大道,但目前的工業體系缺口太多,缺乏研發能力的完整性,還要培養大批的新型領域人才,纔可能建立完善的潛艇研發與生產體系,才能完成自主潛艇的建設。

因此,臺灣很有可能尋求外來技術援助,來彌補自身技術短板,特別是美國,因爲從美國軍事利益角度出發,幫助臺灣建造潛艦有一定好處,可大大增加其反制對岸攻擊的能力,對於破壞大陸沿海的海上交通有一定作用。因此面對臺灣的需求,美國可能會拉上日本,形成一種由日本出技術、臺灣出資金、美國出武器及其他設備的三方合作模式,在臺灣地區設計、建造一種「定製型」常規潛艇提供給國軍

▲蔡英文出席海軍敦支啓航歡送暨潛艦國造設計啓動及合作備忘簽署儀式

此外,報導還指出建造潛艇涉及艇體、動力系統、武器裝備系統等多個系統,臺灣缺乏建造艇體的基本經驗,潛艦設計建造不同於水面艦艇,水面艦艇建造如果有誤差,只會影響吃水深度,而潛艦整個船身都在水中排水量在外型設計時就已確定,如果過重或過輕,可能浮不上來或潛不下去。

文章說,艇體「重心」與「浮心」必須誤差很小,否則會嚴重影響操縱和潛艦的噪音。還有艇身耐壓鋼材,儘管臺灣中鋼信誓旦旦地說,有辦法制造潛艇使用的「抗壓鋼板」,但軍用規格的抗壓鋼板,西方世界只有美國、日本、德國研製生產能力,臺灣無法生產出這種特殊的鋼材。

此外,一些常規潛艇的特有系統,例如AIP系統(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亦稱:不倚賴空氣推進),則需要向德國、瑞典法國、日本等購買。但日本的潛艇動力系統也不是自己的,AIP發動機是購買瑞典斯特林發動機許可證後生產的,柴油發動機是引進德國MUT公司專利生產的。所以,日本要想轉讓潛艇技術給臺灣,必須徵得這兩個國家同意,不過出於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考慮,可能會在技術上給臺灣一定幫助,但一定會相當保守謹慎。據瞭解,明確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目前只有中國、德國、俄羅斯、瑞典、法國以及西班牙

臺船中科院攜手,首艘國造潛艦估8年下水。

中科院5日受立法院邀請,針對「國機國造、潛艦國造執行進度暨發展國防產業之具體目標與策略」作出報告,透過報告指出,劍龍級潛艦戰系更新工作,已完成潛望鏡等次系統裝備評估及選商,將進入戰系整體設計初期審查全案工程進度正常,而且會運用這項延壽案的技術與經驗,全力支援潛艦國造,目前正與臺船公司研討戰系設計及重要裝備試研製之合約事宜,以符合第一階段潛艦國造期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