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食品遭禁 專家:大陸規範符合國際趨勢

臺灣食品因未完成註冊遭中國大陸禁止輸入,蔡政府批評大陸故意歧視,卻遭專家打臉,大陸食品政策是向世界食安潮流接軌。圖爲大陸河北省邢臺市襄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檢查食品安全。(新華社)

臺灣食品因未完成註冊遭中國大陸禁止輸入,引發蔡政府強烈反彈,批大陸故意歧視,遭專家打臉。前衛生署食藥局長康照洲指出,目前看不到大陸對臺祭出針對性規範,從陸方的食品政策來看,應是向世界食安潮流接軌,呼籲執政黨勿一昧地噴政治口水;國內食品進口業者則不滿,政府不協助業者,卻只在「陸方要求我交出產品配方」大做文章,苦的還是老百姓。

康照洲說,近年來新興食品科技出現,世界各國都在檢討食品管理措施,例如美國花10年建置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SMA),大陸則是成立國家認證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目的爲強化境內食品管理體系,規範如太鬆散會增加檢驗、稽查的人力成本,成爲新一波食安隱憂。

相較臺灣,自去年起陸續對美國萊豬、日本核食解禁,衛福部即以逐批查驗因應,康照洲直言,「這種作法只能安民心」,一旦我方將檢測壓力與責任加大,就可能增加其他食品安全風險。

康照洲分析,本次大陸禁止我國食品輸入,凸顯雙方連絡管道不順暢,過去兩岸也曾對立,都是以第三者扮演溝通橋樑,如食品工業研究所、進出口公會等名義與對岸接洽,都是可行辦法。

臺灣糖果餅乾麪食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洪建龍也說,大陸的註冊辦法並無刁難,從食安角度來看,作法符合國際趨勢,當前的食品管理主流分三大點,分別爲安全性、可追溯性及真實性。

洪建龍指出,同樣的事臺灣過去也一直努力,例如米粉的成分不是米粉、代可可脂不能稱爲巧克力等,都是臺灣追求食品真實性的成果,「不能說臺灣在追求,別人就不能!」他表示,註冊文件如何填寫根本不是問題,現在執政黨持續敵對,成爲無解的難題,進出口商成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