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案並未落幕 還有許多「結」待解

孫立人。(中時攝影組攝)

一九五○年三月,美國巡迴大使吉塞普(美國對華政策白皮書的總編纂人)訪臺,與孫立人晤面,他向艾奇遜報告說:「蔣介石的部屬仍在內鬥,相互猜疑,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一九五○年四月,海南島淪陷,美國駐臺武官巴瑞特向國務院拍發了「極機密」電報,電報中引述一名國府「高級官員」談話,這名官員說,蔣介石及其黨羽已到了「混亂及絕望狀態,並建議採取劇烈的行動以挽回狂瀾」。這名高級官員指責蔣介石一面透過周至柔指揮軍隊,一面讓其兩個兒子利用自己的組織干擾指揮,又說要想以蔣介石及其黨羽的搗亂來挽回局面,機會可說「微乎其微」。

這封已解密電報,編號爲「OCA(中國科),BOX4195」。電報中所說的「高級官員」就是孫立人。據史特朗說,巴瑞特於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左右與孫立人接觸,孫自己提出「蔣介石的問題」。魯斯克於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看到巴瑞特的電報,兩天後,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官員尼茲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提出由孫立人發動兵變的「假設性」方案。但美駐臺代辦史特朗並不贊成兵變,他亦不認爲孫立人特別優秀,只不過是「披着美國化的外表」。

據多倫多大學歷史教授艾辛奈裡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危機與承諾:美國對臺政策,一九五○─一九五五》(北卡大學出版)一書中說,由孫立人發動倒蔣兵變的大膽構想,乃出自魯斯克、尼茲和國務院顧問杜勒斯。尼茲提出的方案中強調由孫立人主導政變,美國不要捲入。杜勒斯則提議美國出兵干預臺灣,但仍讓蔣介石在位。魯斯克建議蔣介石下臺,由孫立人和吳國楨合作主政。

一九五○年五月三十日,魯斯克和一羣國務院高層主管研商對臺政策,會中決定魯斯克在和艾奇遜討論由杜勒斯前往臺北,當面向蔣介石建議他下野,臺灣交由聯合國託管的計劃,在聯合國未正式接管臺灣時,美海軍將保護臺灣。一九五○年六月十九日,國務院又召開對臺政策會議,並制定一項「極機密」計劃,這項計劃比五月三十日所討論的更加具體,其重點是:如美國要防衛臺灣,則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臺灣,爲民事與軍事交由美國所指定的中國人(即大陸人)與臺灣人領袖;上述步驟完成後,美國海軍將駐防颱海以防中共攻臺或臺灣反攻大陸;如蔣介石抵制上述計劃,則美應派遣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知會孫立人,如他願發動政變以軍事控制全島,則美國將擔任必要的軍事援助和建議。據解密檔案和相關文獻,這個密使乃是一向最同情國府的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海軍上將。

魯斯克多年前曾對爲他作傳的喬治亞大學比較法學教授熊安邦透露一九五○年六月初(或六月底?),他收到一封專人遞送的孫立人密函,將提出一項「驚人的建議」,表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孫要求美國支持,至少予以默許。孫說,他如果掌權,將阻止貪腐,對共黨方面,較蔣更具彈性。魯斯克說,此事需要杜魯門決定,爲了防止機密外泄,並使孫立人免遭殺身之禍,他將密函銷燬了。但仍把孫函內容告訴艾奇遜。但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美國對亞洲政策全盤改變,倒蔣計劃胎死腹中,留下了孫立人與美國「串謀」的歷史謎團。

美國國務院、中情局和杜魯門政府有關臺灣問題的檔案,除極少數仍保密之外,絕大部分已公開,在這批檔案中應可看出孫立人與美關係的具體事實,亦可訪問現仍健在的尼茲等人。質言之,所謂郭廷亮匪諜案、屏東機場兵諫案,都是國府當局製造孫案藉口,蔣介石要把孫立人「孤立起來」的真正原因乃是孫和美國的曖昧關係,以及黃埔軍系與政工對孫的敵視。孫案並未落幕,還有很多「結」需要解開。(三之三)

(摘自2001年1月10日中國時報 記者林博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