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 即時評論/兇手是教育出來的!別讓孩子以爲別人是滿足慾望的工具

▲無論是師長或是父母,是否讓下一代以爲:「滿足我個人的慾望或需求,都是別人的責任」。

臺灣社會再度發生兩性關係的分屍案件。但這一次並非情人,而僅是有幾面之緣的活動講師學員的關係。因爲性侵不成,而將學員勒斃,並且分屍丟棄。

短短時間內,再一次發生男性分屍女性的驚駭事件,使得社會集體的感到不安及焦慮,不瞭解究竟哪些環節發生了嚴重問題,使得這類案件頻頻發生。

這樣問題的形成原因很複雜及龐大,從社會/社區人際家庭/個人等等層面,都有探討的必要。但我今天想探討的是,在我們的社會教育或是家庭教育,無論是師長或是父母,是否讓下一代以爲:「滿足我個人的慾望或需求,都是別人的責任」。

當然,這樣的教育影響,是不分男女的。只要這個孩子,在家中被視爲「唯一寶貝」,父母有着無論如何都要滿足他/她,讓他/她快樂的信念,並且不給予責任和自律教導,就有可能讓孩子產生「這世界是爲了我一個人的滿足而存在」的自戀性格

只要發生孩子不愉快的事、挫折的事,父母就替孩子怪外界散播給孩子一個訊息:「讓你不快樂不開心的人,都是可惡可恨的」,﹝有很多父母也有這樣的行爲取向﹞,讓孩子對於讓他不滿意的人,產生仇視和憤怒,甚至不需處理安頓自己的挫折,就出手攻擊和報復。

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不僅會出現控制慾,還會形成難以鬆動的自我中心導向,認定他人:「只是爲了滿足我一時需求的存在」,卻不需思考他人的感受、他人的主體意願,及應對自己的行爲後果,具有哪些自律和責任感

而另一種把人視爲工具,以自己的需求爲導向,不滿足不滿意,就可以丟棄消滅,也可能是從父母或師長的行爲模仿而來。

▲師長或是父母,是否讓下一代以爲:「滿足我個人的慾望或需求,都是別人的責任」。(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大人是否也常傳遞應該要立即得到滿足滿意,特別對待孩子時,給孩子一個觀念:「若沒有讓我滿意,你就是廢物」。如此將孩子工具化,視孩子爲無生命感受的物體任大人支配和控制,也是直接讓孩子認爲,只要站在有權力者的位置,或強勢者的位置,我就可以將他人看成工具,而加以利用。

若是,我們以這幾件男性殺害分屍女性的案件來看,男性物化女性的比例是很高的。若是談到「女性何以被物化」這個問題,除了能看到代代相傳的「女性物化」的文化形塑:任勞任怨、任父權支配、長期沉默、失去自我⋯等現象外,當兒子女兒出生時,男兒被視爲要被呵護及栽培,女兒被視爲賠錢和不需要栽培,只需要等着嫁人的種種觀念,也同時灌輸給下一代,男尊女卑,只要男人要的,都應該被提供和滿足。

當然,這只是說普遍性如此,也有非常多女性被教育,要把男人工具化,論經濟能力學歷、有沒有房子物質條件,來衡量能給女方多少優渥的生活和無慮的經濟,而不是透過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去獲得生活保障。

兩性關係及相處早就失衡,並且千瘡百孔,我們早期習於壓抑忍耐,不正視真相。不僅傷害了我們這一代,也可能累積造成下一代的兩性關係災難,這是我們不能再回避的社會問題。

好文推薦

蘇絢慧/現在年輕人很難搞? 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蘇絢慧/心理諮商師告訴你 爲什麼和恐怖情人分手這麼難

蘇絢慧 即時評論/一言不和就分屍?! 你所忽略的病態人格情人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叢書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