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微微.七等生
作家七等生。(本報資料照片)
七等生生前絕大多數作品均在遠景出版社出版,合作情誼超過40年。(本報資料照片)
曾獲國家文藝獎的作家七等生日前離世,享壽81歲。他自196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持續創作到1988年,推出最後一本創作《思慕微微》。雖多年來未活躍於文壇,但其作品卻持續保有影響力,讓七等生成爲臺灣現代主義作家代表之一。
政大臺文所教授、臺灣文學史學者陳芳明表示,現代主義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毫無保留的表露內心情感與思想,七等生以著作誠實面對內心陰暗面,即使外界對他的作品情節感到震驚、不解,但他仍孤獨且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以《我愛黑眼珠》爲例,小說中的男主角李龍地,無賴以爲生的職業,全靠妻子撐起家計。但當洪水來襲,李龍地看着眼前遇難的陌生女孩,卻選擇將要帶給妻子的雨衣,披在陌生女子的肩上,並假裝不認識困在對面屋頂的妻子,也裝作聽不見妻子的怒罵,充當陌生女子的英雄。
小說情節在保守民風的1967年引起極大迴響。陳芳明表示,當時外界多不解,李龍地怎可在洪水大難中棄髮妻不顧。但洪水實爲內心感受與現實世界的界線,區分李龍地靠妻子維生的挫敗,以及充滿自信心的另一面。
陳芳明表示,《耶穌的藝術》也是七等生受外界嚴厲批判的著作。他以小說家的視角,重新解讀《聖經》,引來長老教會的抗議,「《聖經》在教徒眼中是神聖的,他們難以接受七等生擅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批評他『離經叛道』。但自己讀過《聖經》後,覺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寫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讀者。」
長年研究七等生文學的學者張恆豪,在《認識七等生》中,曾指出七等生小說「自傳的色彩極其濃厚」,必須讀遍他所有的小說作品,才能瞭解其創作意象,確切知悉其小說中的演化軌跡。而陳芳明也表示,七等生作風低調,讀者也只能在他的書中,窺見七等生的樣貌。
自1975年開始,七等生絕大多數作品均在遠景出版社出版,合作情誼超過40年。遠景出版社發行人葉麗晴表示,今年與七等生會面約2次,每次七等生皆平靜地告訴她:「我在等待死亡。」
葉麗晴表示,「他總有種先知的感覺,我想,是他一直很安靜的在聆聽自己的聲音,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與和自己相處。他才能感受到身體的訊息。他成長在通霄鎮,作品常見海洋,日前也已依他的意願海葬,迴歸他最愛的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