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好漢們鍾愛什麼餅?

▲進食圖(局部) 遼代壁畫

《水滸傳》中,好漢們常吃的餅有三種:燒餅、炊餅、蒸餅。

先說燒餅,《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史進在赤松林中偶遇魯智深,拿出燒餅與他分享;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中,獄卒樂和在搭救解珍、解寶兄弟前,先犒勞兩人一番:“去藏些燒餅肉食來牢裡……”;《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一回中,柴進與張順等人,到長江北岸的瓜洲投宿,看門的老婆婆放他們進來,柴進等人“都倚了朴刀,放了行李,取些乾糧燒餅出來吃了”。

這三個場景,分別是樹林、牢房、旅舍,都是時間與空間逼仄的場合。可見那時的燒餅,必然是便於攜帶、不易變質、能快速飽腹,這樣才能成爲好漢們優選的旅途食品。此外,它應該也是無餡的,要搭配乾肉或其他肉食蔬菜一起食用。

古代的燒餅長什麼樣?元代人韓奕撰寫的著名食譜——《易牙遺意》中,提到了兩種燒餅的做法。一種是“燒餅面棗”:取上等的白細面,用溫水和開;揉成極硬的面劑子,用擀麪杖擀平,捏成光滑的雞蛋形狀;接着用刀在餅四周壓上一道細溝,放在燒熱的白沙中“炕熟”。這是一種烤白麪燒餅,形狀橢圓,狀似雞蛋。還有一種“白酥燒餅”,製法是:“面一個、油二兩,好酒醅作酵,候十分發起即用。每面一個、糖二兩,可做十六個。”這種燒餅要用到油、糖、芝麻,使用酒醅發酵,然後烤制,和如今常吃的酥燒餅一脈相承。

接着看炊餅。武大郎憑一己之力,讓炊餅的知名度大增。炊餅是何物?很多人可能不明就裡。其實,它和現在的發麪饅頭很像。燒餅和炊餅最大的不同是製作方法:前者用火烘烤,後者隔水蒸制。南宋陸游的兩句詩也說明了炊餅的兩個特點:先發酵,後蒸制。一句是“木甑炊餅香浮浮”,木甑是用來蒸米飯或蒸麪食的桶狀炊具;另一句是“寒醅發劑炊餅裂”,發酵後的炊餅坯鬆軟,蒸熟後成了開花饅頭。

炊餅與現在的饅頭類似,卻與宋代的饅頭不同。南宋時的《夢粱錄》中,多次將饅頭與炊餅並列:“日午,賣糖粥、燒餅、炙焦饅頭、炊餅。”“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蟹肉饅頭、炊餅。”宋代的《三朝北盟會編》,在提到北方的飲食時也說:“地少羊,唯豬鹿兔雁,饅頭、炊餅、白熟胡餅之類。”可見在宋代人看來,兩者並非一物。要說區別,饅頭是點心,有餡,類似現在的包子,如宋人所說“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肉包子”,而炊餅是主食,無餡;形狀上也不同,饅頭圓,炊餅扁。

蒸餅出現在《水滸傳》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李逵與燕青奉命抓拿假宋江,先要準備路上的乾糧:“便叫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能夠裝到料袋裡,而不怕沾染,說明蒸餅是一種光面無油的麪餅。

蒸餅和炊餅有什麼區別?相比蒸餅,炊餅這一名稱出現較晚,到了宋代纔多見起來。蒸餅、炊餅同爲蒸制而成,只是名字不同。有人認爲是宋代人爲了避宋仁宗趙禎近音字的諱,而特意改的名稱,不無道理。

宋代將麪粉製成的食品,一律稱爲餅,除了燒餅、炊餅、蒸餅,還有在熱水中煮熟的“湯餅”。湯餅可稱作現代五花八門的麪條的共同祖先,不過這種連湯帶水、口感軟爛的食物,與乾脆爽利、堅強剛直的硬漢形象實在不搭,所以洋洋灑灑百萬字的《水滸傳》中,竟沒有出現湯餅,想必也是作者施耐庵有意爲之吧。

文/紀習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