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愛的淡水魚,在歐美並不受歡迎,他們爲什麼不吃淡水魚?

中國人自古便喜愛食用淡水魚,且烹飪方法十分多樣,除了常見的蒸、炸、燉之外,中國古人甚至把淡水魚做成生魚刺身來食用。

當然,由於淡水魚中含有較多可以在人體內存活的寄生蟲,所以並不適合生吃,相傳東漢末年將領陳登就是因爲酷愛食用生魚片而感染寄生蟲死亡的。與中國人喜愛淡水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歐美國家幾乎沒有人會去食用淡水魚。這當然不是因爲歐美人不吃魚,而是他們只吃海魚,卻不吃河魚,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歐美人不吃淡水魚可以說是有着歷史原因的。

早在19世紀,西方國家率先爆發了工業革命,一夕之間,一批批的工廠拔地而起,而這些工廠都不約而同地建在了河流附近。這是因爲一方面河流可以給工廠提供必要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方便隨時排污。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在此之前,人類從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活動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所以也沒有人關注到工廠污水的排放會給河流帶來多大的災難。於是沒過多長時間,河流湖泊中的魚蝦便開始大量死亡了。

幾乎沒用多少時間,各種自然水體中的硫、鹼、鉛等污染物就嚴重超標了,而其中依舊存活的生物自然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所以人們爲了自身的健康從來不去食用淡水魚。

現在雖然經過了將近200年的自然淨化,自然水體早已恢復了潔淨,但不食用淡水魚的習慣卻依舊保持了下來。當然,西方人不吃淡水魚,並不僅僅是因爲歷史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淡水魚的味道。淡水魚與海魚最大的區別是,身上存在着一股獨特的“土腥味”。

這股“土腥味”實際上是土臭素的味道,而土臭素是淡水中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

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以這些微生物爲食,吃得多了,土臭素便積聚在了身體中,於是自己也就帶上了這股“土腥味”。要想讓淡水魚變得好吃,就必須要在烹飪的過程中設法掩蓋住這股土腥味,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美食大國來說自然不是什麼難事,我們不僅擁有種類繁多的烹飪方法,更有大量的獨特調味料,只要烹飪得當,淡水魚的土腥味便會消失於無形。

反觀歐美國家,他們的烹飪方法就要單一很多,對於魚類的烹飪,主要採用的就是烤或煮,如此是沒有辦法掩蓋淡水魚的土腥味的。

所以淡水魚對於他們而言,不僅不是什麼美食,簡直就是難以下嚥。除了“土腥味”之外,淡水魚與海魚還有着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魚刺,淡水魚魚刺多,而海魚魚刺少,甚至沒有。魚刺並不是魚骨,它是魚的肌間刺,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小毛刺。肌間刺的多少與魚類的進化程度是息息相關的。

相比海魚來說,淡水魚的進化程度較低,肌肉力量比較薄弱,所以就需要肌間刺的輔助才能夠遊動自如。

而海魚的進化程度要比淡水魚高很多,肌肉力量強大,無需肌間刺的輔助,所以也就沒有這些小毛刺了。這些小毛刺對於中國人來說不算困難,因爲我們使用的餐具是筷子,非常適合食用精細食物,將小毛刺從魚肉中挑出來,而歐美人使用刀叉,不適宜進行精細操作,想要用刀叉將魚肉中的毛刺挑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也成爲了歐美人不喜食用淡水魚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