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被老師誤會過?

本站教育訊 中午的時候,我與初中幾個男孩子打籃球,享受着作爲老師的額外“福利”。正在我的積極表現得到學生們的掌聲之後,一位領導無情地把我叫了出來。我就像玩心正盛的叛逆少年一樣,不耐煩不情願地朝她走去。

“專家,快幫我解決個問題吧!”那位領導很謙虛的樣子,“是這樣,今天不是期中考試嘛,在兩科中間的自習課上,我一推門,就看見一個男孩那說話。我把他叫出來,我說你怎麼說話啊!他不承認,我說我就是看你說話了,你想他剛背處分,可能也是害怕,就是不承認,我就讓他站在教室門口,結果這孩子就哭,哭了一上午,也沒有吃飯……你去看一下他,他還在那裡站着呢!對了,你去的時候,不要說我叫你去的,你要給他一種偶遇的感覺啊……”

誤會的孩子 因不被信任而哭泣

一個得到處分的孩子,在一個人的印象中到底有多壞?長得橫眉立目、出口髒話連篇,還是行事無惡不作?但他畢竟是一個孩子,他壞不了哪裡去吧?走在一路,我心裡忐忑不安,我在儘量去除領導給出評價中不客觀的或過度的語素。站着,哭了一上午,沒有吃飯,這些做法,並沒有讓我看出他的討厭,而是他的孩子氣,但是他爲什麼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還沒有想出子醜寅卯,我已經走到了他的身邊。這個男孩子長得個子不算矮,身子強壯,眉清目秀,配上一副無框眼鏡,顯得很斯文,這與我形象中凶神惡煞的問題少年想去甚遠。“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同學?”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並沒有急着等他說出答案

他依舊留着眼淚,沒有說話。

“我知道這裡面肯定有些不好說清楚的事情,這樣,我們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聊聊吧?”

“我後面的女生,她老敲桌子,我想制止她……”他清楚地表達着,而且非常地急切,看得出他非常信任我。我拉着他來到了教學樓的後身,那裡沒有太多的人。

男生還在哭,我握着他的肩膀,不說話,希望他能夠把委屈哭出來,同時道出來他的真實想法。在我看來,學生的行爲不重要,而他的想法才重要。行爲並不能完全定性這個人,因爲孩子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爲。

果然,在我的等待之後,他說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在自習課的時候,坐在他身後的女生一直敲桌子,他忍了很久,以爲那個女孩只是敲一會就會放下,結果那個女孩仍然敲個沒完。於是他回頭找女孩理論,就在他開口說話的瞬間,老師推門而入,發現整個班只有他一個人在“說話”。

可能很多老師都會“懷疑”,但是我不會,因爲我曾經就是這樣一個孩子。我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但是我控制不了我活潑的天性還有情緒,我只是比較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並不是譁衆取寵,而是我喜歡大家因爲我而獲得快樂,這樣我會覺得自己還有一絲價值。

這男孩的眼淚,並不是因爲錯誤,並不是因爲後悔,而是因爲老師的不信任與誤解。我突然想到了我曾經也是一個被老師討厭,被老師誤解的孩子。有一次,一個叫劉朔的同學被老師懲罰了,自習課同學們紛紛議論老師其實對他誤解了,不是劉朔的錯,而是一個叫吳彼得孩子的錯。我覺得一定要爲劉朔“平反”,就把大家的言論告訴了劉朔的媽媽。第二天,老師便把劉朔的媽媽叫到班裡對質,也把我從座位上揪起來問話。我被迫指出昨天誰在班裡議論了這件事情,但是那些同學們都不承認昨天議論了這件事情。老師便稱我造謠生事,胡言亂語,還栽贓陷害,被貼了這麼多標籤之後,我覺得我真的是一無是處,其實那個時候我只有5年級。

當我講了這個例子之後,他不再流淚。其實,我們是孩子的時候,哪一個沒有被誤解過呢?大人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分析着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聽孩子的心聲。所以他們願意稱孩子爲“搗蛋鬼”,因爲他們心裡並沒有給孩子留一片空間,允許孩子自由活動。

當孩子遇到了老師的誤解之後該怎麼辦呢?

老師的權威性,通常會給孩子以無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由於處事經驗社交能力的缺乏,不敢也不易向老師澄清事實。他們最有可能傾訴的對象是他們的家長。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談論這類話題,一定要做到認真傾聽與積極關注,因爲這個時候也是拉近親子關係的重要時刻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安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自己並沒有錯。第二步,需要客觀的分析現狀,不可一味地指責老師,因爲人都會有做出錯誤判斷的可能,老師也是“人”第三步,教會孩子如何與老師進行交流,鼓勵學生自己找老師溝通事情經過。

很多家長害怕孩子吃虧,遇到孩子受到傷害時就“挺身而出”,這是不可取的。學校作爲社會化的場所之一,也就是讓孩子獨立處理與父母之外的他人關係,增長社會經驗,因此這段時間出現的任何問題,恰恰是未來步入社會的提前演練

當然,在這裡也建議我們的教師們,要給孩子們解釋與表達的機會,而不要首先“蓋棺定論”或“先發制人”。真正的教育其實並不是發生在課堂上、作業中,而恰恰是老師與孩子進行對話或處事的過程中,孩子學到了老師處理問題的態度、做法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