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集成設計 突破傳統建築工藝創新高度

11月14日上午,當代佛教建築地標――普陀山觀音法界舉行開園儀式。其上的建築地標觀音聖壇,更是以結構複雜、設計精巧著稱,諸多新工藝、新材質的創新應用,展示了當代建築技術駕馭複雜工藝的高超水平。

該建築結構複雜,建築外立面包括金屬蓮花瓣重檐山頂瓦屋面、金屬背光藝術構件飾面雕刻石材飾面等,採用了銅、鋁、鈦、石材、玻璃等多種材質。建設總承包方中建八局介紹,不同分部工程有不同的施工次序,不同材質有不同的構造搭接方式,不同接駁處細部更是收口繁雜、施工處理難度大。此外,外立面表面都是由三維雙曲線拋物線組成,無規則定位點多達數百個,稍有差錯就會造成裝飾完成面因無法閉合而返工。

爲了克服難題項目團隊深入剖析系統建造過程中技術和管理的重點與難點,通過整合文旅優勢價值鏈、BIM、VR協同設計、研究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技術,採用逆向掃描、3D打印、數控加工等數字化工藝,並與石材雕刻、石材砌築金屬加工、金屬安裝進行集成,實現了設計、製作、施工過程的高效可控。

深入聖壇內部,結構形體雙層混凝土斜交鏤空網格,是以軸心對稱的球形旋轉體結構,結構高23.7米、底部直徑60米、上口直徑23米,剖面曲率29種、鏤空網格15種,是國內首個超大空間斜交網格鏤空體混凝土結構,在國際上都鮮有與其難度相當的裝飾化結構。

須彌山雙層斜交鏤空網格體混凝土結構屬國內罕見,其網殼結構受力複雜,支撐架體搭設難度之大,鏤空網格洞口內壁爲不規則曲面,留有槽型複雜線條,無法採用常規模板體系施工,模板定位複雜,精度要求非常高。

“2018年初項目團隊拿到第一張設計方案效果圖的時候,爲其結構形態深深震撼。這個結構比項目團隊以往見到的任何結構都要困難,整個課題僅研究就用時整整1年。”項目團隊介紹,面對此工程難題,多項創新技術措施、參數都需要經過樣板驗證。爲保證須彌山結構的品質和進度,項目團隊在工法穩定後即開始組織樣板實施,組建優質施工團隊,實施三次樣板施工,在前兩次樣板效果失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終於在第三次樣板拆模後,一次性通過驗收。

從2018年7月現場啓動正式施工,到2019年7月須彌山結構全面完成,項目團隊歷經磨難,在投影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高達23.7米的空間內,澆築混凝土3600立方米,綁紮異型曲面鋼筋1300噸,最終實現了“須彌山”結構完美履約,項目科技成果“普陀山觀音聖壇項目關鍵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經鑑定,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項目形成了專利40項(發明20項),省部級工法5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3篇。(鍾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