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從蓬勃步向夕陽的傳統制表手藝

香港的鐘表業於二戰前就已發展,但主要以維修進口鐘表及配件生產爲主。(圖/創意市集提供)

‧從1930年代至今

一個商機的開拓—香港鐘錶業

現代人戴手錶的習慣比以前少,因爲「手機跟身」的時代,一部手機已經能解決到無數的日常需要。即使有配戴手錶的習慣,現在的你可能會用的是Apple Watch等類型的智能手錶。不過踏進2022年,因爲著名瑞士手錶品牌Swatch和瑞士奢華鐘錶品牌OMEGA聯乘(聯名)腕錶系列的出現,竟又掀起了年輕一代對手錶的好奇和興趣。其實,香港對於世界鐘錶界都有着一定的貢獻,而且亦曾是全球產量第一的電子錶生產地。

香港的鐘表業於二戰前就已發展,但主要以維修進口鐘表及配件生產爲主。香港一直都沒有生產表芯,而且早期的鐘表配件廠通常是小小一間山寨廠,或是以家庭形式經營。直到戰後,香港經濟快速復甦,便開始進口鐘表業名產地瑞士的鐘表成品,除了供應香港本地市場之外,亦藉着轉口港優勢轉運到亞洲各地,開始了鐘錶營銷及轉口業務。1950年代,因爲國際對華實施禁運,但香港卻不受影響,加上同期日本和東南亞對鐘錶的需求穩定,故此在港鐘錶業大力的市場推動下,香港最終成爲了亞洲地區的鐘表集散地。

到了1960年代,有數間瑞士錶廠決定來港設立裝配生產線,並在香港生產及出口中檔次的手錶,同時改變了一貫鐘錶業的行規,以「表芯出產國」決定鐘錶成品的原產地。然而不久後,港英政府又宣佈,所有鐘錶成品都要以「裝配地」來決定原產地,政策一推出立即導致不少外資鐘錶裝配廠撤出香港,只剩華資經營以裝配「粗馬錶1」爲主的工廠留下。因爲當時香港的工資仍舊低廉且經營自由,對於一些屬意尋找海外裝配工廠幫忙的外資公司來說,香港的營商條件仍是非常吸引。故此到了1960年後期,港產的手錶外銷量已非常高,主要外銷市場則包括了英美、亞洲及非洲地區。

風靡一時人人都配戴的「電子錶」

不過到了1970年代中期,粗馬錶沒落,同時期「電子跳字表」在美國面世,並掀起了全新手錶的革命和潮流。後來,更有二極發光管和液晶體顯示電子錶的發明,而且美國也將登陸月球的太空科技,應用於工業生產上,還推出身價極高的電子錶,成爲風靡一時的奢侈品手錶。

接着電子錶技術普及,表價才得以大幅度回落。香港作爲亞洲鐘錶集散地,在港的鐘錶廠商也嘗試研究高科技的電子錶,然後樑龍記錶殼製造廠終於掌握到電子錶的生產技巧,進而爲他們的公司帶來鉅額利潤。在1974年至1977年期間,生產電子錶殼的廠家全都能獲利;1974至1983這近十年間,成就了本地鐘錶行業的高峰期。直到1979年,香港的手錶出口已有七成是電子錶,更是全球產量第一的地區。不過到了1980年代,電子錶的生產在市場上氾濫,加上港產電子錶成品品質不佳,導致各個市場都出現割價式競爭,還有傳統表業強國的進口限制,電子錶熱潮最終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退燒,大量廠家因無利可圖而結業。

另外,早於1960年代面世的石英錶,以石英震盪原理計時,以電池爲動力,加上石英機芯零件較少,工序簡單,準確程度每年偏差不逾兩秒。由於運行準確且穩定,故一直深受用家歡迎。到了1980年代初期,歐美機芯廠轉營石英機芯,1984年石英錶便成爲港製手錶的主流,直到今天也是主流的表種。1983年瑞士斯沃祺集團推出熱爆全球的塑膠手錶Swatch,手錶從普通計時器轉型爲潮流產物,市場需求大增,香港亦成表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不過到了1980年代末期,香港的鐘表裝配業也受到工業北移潮影響,廠商選擇結束香港的生產線,辦公室也只保留會計、船務、接單等功能。隨着內地廠房發展日趨健全,相關部門亦陸續北撤。最後,香港只剩專營鐘錶零售業務、自創品牌經營,或收購外國品牌的專利權等內外營銷業務,持續至今。

(本文摘自《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創意市集)

【內容簡介】本書重溫一段真正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時代,紮實描繪香港街坊生活、電影戲劇、歌曲童玩等,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高度成長的東方之珠,那段如今得刻意記下,並努力維繫的韌性奮鬥史,還有帶給人們反思,且留下深刻回憶的經典人情味。

描繪百年維多利亞城事蹟,以及20世紀末,風光且多姿的粵式好生活,包括70年代起的金融奇蹟,80~90年代的影劇成就,樣樣都值得回味~

「香港,距離正確的保育還有很遠的路途……除了熱心市民的付出和守護之外,更需要,其實的是社會上流的支持和參與。作爲香港人的你們,作爲愛香港的你們,都有責任爲香港這個美麗的城市寫下光輝的一頁。」

【作者簡介】雪姬

Suki Yeung

八○後的雪姬和父母都是在香港出生,從小在公屋邨長大,過着非常貼地的生活。小時候是曾經的工廠太子女,到了九○年代父親的工廠經歷香港工業外移北遷,全家差點要移民到南亞,甚至曾經退學數月,生活在一個充滿奶茶咖哩香的城市。到了九七回歸,作爲學校合唱團成員參與大型迴歸SHOW,才首次學懂唱當時基本上沒有太多人懂的「國歌」。經歷多年的浮沉打拚,由平面設計師開始轉投SLASH族,以多媒體設計師、插畫家、旅遊作家等多重身分,在香港這個城市裡默默生存着。幾經時代巨輪輾過,世紀疫症洗禮,重新認識「香港」這個家園,喚醒了把「香港」記錄下來的使命。

《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創意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