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20世紀中東問題 皆是一戰時期瓜分外交政策惡果

許多二十世紀的中東問題,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瓜分外交政策的惡果。(示意圖/shutterstock)

本書終於引起對戰時瓜分外交的廣泛討論。二○一六年是賽克斯-皮科協定百年,當初英、法、俄等國就是根據此協定瓜分鄂圖曼領土。伊斯蘭國的政治宣傳者聲稱,二○一五年他們跨越伊拉克國界進入敘利亞的舉動,已經粉碎賽克斯-皮科協定。然而,這份文件就這麼重要嗎?我不這麼認爲。不斷變動的協約國戰時利益考量早已摧毀賽克斯-皮科協定,各國幾乎是立刻重新展開談判。到了最後,現代中東地圖已和當初由英國馬可.賽克斯爵士和法國喬治-皮科劃定的界線沒有絲毫相似處。現代中東地圖,其實是一九二○年四月各國在同屬巴黎和會的聖雷莫會議中劃定。

我在書中處理瓜分外交的方式,是將這些瓜分暨協議放在戰爭的時空背景中。列強瓜分鄂圖曼的外交政策始於一九一五年三月加里波利戰役前夕,此時俄國希望協約國盟友同意該國宣稱擁有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和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海峽區的主權。法國同意了,但要求盟友以法國取得奇裡契亞和敘利亞主權爲交換條件。參戰時對鄂圖曼帝國並無領土野心的英國,同意法、俄盟友的要求,卻保有要求鄂圖曼具戰略重要性領土的權利(協約國最後同意英國取得美索不達米亞)。這些國家的要求最後在名爲君士坦丁堡協定的往返文件中生效。

接下來幾個重大的瓜分外交政策如下:首先是胡笙-麥克馬宏協定,英國爲了與領導阿拉伯革命(一九一五~一九一六)的麥加謝里夫形成聯盟、對抗鄂圖曼帝國;接着是一九一六年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藉此宣稱對美索不達米亞主權、其土地邊界圍繞法國索求的奇裡契亞與敘利亞;再來是聖尚德莫西安那三國協定(Tripartite Agreement of Saint-Jean de Maurienne),義大利藉此宣示擁有部分安那託利亞主權;最後是一九一七年的貝爾福宣言。這些肆無忌憚的協議,只有放在協約國戰時狀態下檢視,纔有理可循。而且每一份協議都是強權國遂行其帝國主義野心、並以此爲唯一目的之下的產物。與麥加謝里夫談條件的英國人並非一心支持阿拉伯人;正如允諾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的英國政府也並非一心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反之,在一場看似永無止境的殘暴戰爭中,英國與其盟友願意對任何人承諾任何事,只求贏得戰爭。再者,從鄂圖曼人蔘戰的那一刻起,列強就將鄂圖曼領土視爲史上最無情的戰爭中對協約國損失的彌補或獎賞。

許多二十世紀的中東問題,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瓜分外交政策的惡果。列強劃分中東國界時,並非在與當地人民協商的過程中建立新的阿拉伯國家;國界的劃分只是各帝國爲達成政治均勢所施行的手段。這些國界延續了許久,而劃分國界的方式所引發的衝突,同樣持續不斷。以阿衝突、無國家歸屬的庫德族人問題,乃至於敘利亞和黎巴嫩邊界長久以來的緊張局勢,都屬於中東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後果,影響所及持續塑造中東情勢,也因此這段歷史仍舊與今日世界息息相關。

(本文摘自《鄂圖曼帝國的殞落》/貓頭鷹出版社)

【內容簡介】今日世界樣貌,起於何時?

鄂圖曼帝國亡國至今百年,此後中東陷入分裂與混亂,至今無解。從20世紀的以阿戰爭、美蘇冷戰、石油危機到21世紀依舊有恐怖攻擊、無數代理人戰爭,每次的衝突都牽動着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甚深。爲了瞭解衝突背後的根源,本書作者將帶領讀者重回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探索鄂圖曼帝國的崩解與現代中東世界的形成。

【作者簡介】尤金.羅根 Eugene Rogan

1960年生,現居英國牛津,爲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中東史教授。於哥倫比亞取得經濟學學士,在哈佛大學取得中東史博士。目前教授中東現代史,他的重要著作:《阿拉伯人500年史》(貓頭鷹出版)被翻譯成10種語言出版,也是2009年《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大西洋月刊》最佳選書。他曾因《鄂圖曼帝國晚期疆界》一書榮獲美國中東研究學會亞伯特‧胡拉尼獎、土耳其研究學會福阿德庫魯魯獎。

作者是目前西方世界少數真正深入理解中東與土耳其歷史文化,但不會立場偏頗的優秀學者。他利用大量鄂圖曼與阿拉伯的資料,重建這段歷史,比起一般西方學者大多依賴西方的檔案資料來做相關研究,他的書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書已翻譯成土耳其文與阿拉伯文版本,作者期許書中所描繪的歷史事實,可以讓土耳其人與阿拉伯人更客觀地瞭解自身的歷史。

《鄂圖曼帝國的殞落》/貓頭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