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點是僞命題? 孩子過早學習大腦會變硬碟
▲花蓮市立幼兒園舉行小班主題教學成果展。(圖非文中當事人/花蓮市公所提供)
作者:洪蘭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教養不必惱,自然就好:只求全心陪伴,不必當完美父母》
大部分的臺灣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因此買了很多輔助工具,這樣做真的能夠幫助到於孩子嗎?當父母勞心勞力地讓孩子在起跑點先整裝出發,究竟是幫助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
朋友轉了封信來,標題是「輸在起跑點是僞命題,提早讀的都沒有用」。信中說德國禁止過早開發孩子智力,避免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碟。若是過早塞給孩子死背的知識,會使他的大腦慢慢變成儲存的電腦硬碟,不會主動思考。學前兒童唯一的任務就是遊戲,這使孩子大腦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遊戲,纔是學齡前孩子的最佳教育
這封信深得我心,我們在實驗上看到創造力需要綿密的神經連接做後盾,使電流在通過神經迴路纖維時,能出其不意的活化到第三條本來不相干的神經迴路,產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現象。
而實驗證明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就是遊戲和運動。因爲遊戲時是想像力的發揮,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故事內容、扮演遊戲角色時,會使本來八竿子打不到的東西突然連在一起,所以「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更不要說,遊戲時大腦會產生重要的神經營養素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所以愈會玩的孩子腦筋動得愈快,心思愈靈活。
大腦的神經元是用進廢退,常用的迴路臨界點低,活化得很快,而且愈用愈大條,例如我們常會不小心把心中想了很久、不敢說的話脫口說出來。
但是「老地圖找不到新航線」,每天走同樣的路,怎麼會發現還有其它的路呢?所以德國不贊成早早叫孩子學知識,若不會用,學再多也是枉然。記憶像個硬碟,它需要軟體去把相關的知識組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太早把神經的連接固定起來會使孩子失去思考的彈性。
▲小孩需要多用身體體驗世界。(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李玉梅攝)
不強灌知識,只要掌握學前教育三重點
德國人認爲,學前的孩子只要知道三個重點就好了:
一、不可使用暴力、不可大聲喧譁。
二、凡事儘量自己動手做。
第一項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第二是幼兒園透過孩子玩黏土、畫手指畫養成動手做出成果的能力;第三最重要,最近實驗發現情緒控制是可以被訓練的,有些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孩子經過反覆的練習,改變他們大腦的神經連接後,行爲有改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腦造影和行爲中心的主任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也在《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中譯本遠流出版)一書中提出情緒型態的六個向度及大腦基礎。
情緒控制必須在團體中培養出來,所以學前的兒童不宜關在教室中學ABC,而要透過遊戲,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很多北歐國家的幼兒園是混齡,就是讓孩子學習跟不同年齡的同儕一起玩。
保留大腦空間,讓孩子創意發揮
人性本是矛盾的,人會自私,因爲多吃一口多活一天,這是動物生存的法則;但人又需要團體的保護,用羣衆的力量去對抗野獸。在這看似衝突的情境下,演化出了最適應的生存法則。「分享」原不是人類的本性,但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學到了。
教育是爲學生出社會做準備,當創意是未來世界的主流時,我們怎可持續僵化他們的大腦?連中國大陸都規定小學三年級以前不準教英文了,父母要改變觀念,不要太早逼他學習,保留一點大腦的空間,讓他的創意得以發揮。
★本文經親子天下出版授權,摘自《教養不必惱,自然就好:只求全心陪伴,不必當完美父母》
孩子幾歲之後比較適合出國旅行?
現在孩子好難教,該如何教導他們誠實呢?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
49個教養與成長的關鍵問題,
洪蘭老師提出生理、情緒、閱讀、品格與親子關係等五大核心,
迴應父母的困惑與焦慮,揭開大腦發育的秘密,
教你聰明養小孩!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想探討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等私密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或秀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歡迎加入新成立的「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念」臉書社團,讓我們一起交流討論,快來聊天說心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