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十號:美國又對中國玩這招兒?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稱,根據一份顯然至今仍屬機密的文件,1958年,當“共產中國軍隊開始炮擊由臺灣控制的幾座島嶼時,美國匆忙動用軍事力量支持其盟友——包括制定對中國大陸進行核打擊的計劃,這令人們對那次危機的危險程度有了新的認識。報道還稱,在解放軍1958年炮擊金門開始兩天後,時任美國空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勞倫斯•庫特就向美國政府要求核武器授權,他當時對一項用核武器搶先攻擊中國大陸空軍基地的計劃表示了支持。該計劃最後還得到時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內森特文寧的支持。特文寧甚至還提出了對中國大陸進行更廣泛核打擊的瘋狂計劃,包括“對中國大陸進行更深入的核打擊,範圍最北邊可至上海”。

時任美國空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勞倫斯•庫特

時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內森•特文寧

確實,該報道披露的內容足夠火爆,此前一些文件已經披露,當時美國對中國進行核訛詐,威脅進行核攻擊的城市包括廈門等地,而新的細節表明,美國比人們想像的還要瘋狂。

然而,這些事情發生在63年前,爲什麼現在被揭出來呢?只要考慮兩個方面的背景,答案就呼之欲出。

一、緊張的臺海局勢。 正如美國學者所說的那樣,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對俄羅斯強硬、與伊朗談判,但這些舉措的重要性都比不上拜登悄悄地、循序漸進地採取行動與臺灣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遠離其“一箇中國”政策。美國政府最近一系列的對臺政策,加大了臺海局勢的緊張,不少分析人士都在討論一場“災難性戰爭”的可能。北約前最高軍事長官斯塔夫裡迪斯前不久表示,在東亞4個潛在的海上爆發點中,臺灣是最危險的,也是最有可能爆炸的。

二、《紐約時報》的江湖地位。 在目前美國對華全方位戰略競爭中,輿論正成爲關鍵領域,成爲美國政治精英完成社會動員的重要一環。《紐約時報》作爲重量級的自由派媒體,幾乎與保守派特朗普扛了4年,現在同爲自由派的拜登政府上臺,自然會參與民主黨精英們着力進行的社會共識塑造之中,以便讓對華的全方位競爭戰略獲得更多社會層面的認同。《紐約時報》不止一次承擔這種任務:1958年,《紐約時報》報道當時美國對中國的核威懾時,用的標題很直接——“如果赤色分子入侵金門,美國決定使用武力”。

說白了,美國的這一招並不新鮮,臺軍最近就經常用,並把這種做法稱爲“認知戰”。前不久,有臺軍士兵在網上抱怨美軍士兵能喝瓶裝牛奶,而他們卻只能喝奶粉,藉機曝光“的確有美軍士兵正在臺灣活動”的秘密。再往前一段時間,臺軍基層官兵投稿,“意外泄露了”部署澎湖的先進反隱形戰機雷達,據說能打下解放軍的殲-20戰機。其實哪有那麼多意外泄密,分明就是有意向外放風,顯示臺灣安全受到美國(或先進武器)保護,爲“臺獨”壯膽。

《紐約時報》不是維基解密,揭出對中國核打擊最新細節的丹尼爾·埃爾斯伯格也不是斯諾登。其渲染“美國願意動用核武器來對抗中國大陸”的意圖在報道中不時流露。

比如這段:“60多年過去了,臺灣的地位——以及美國使用核武器保衛臺灣的意願——仍然保持着戰略性的模糊。”

再比如另一段:

文件顯示,即使在1958年,官員們也懷疑美國無法僅靠常規武器就能成功保衛臺灣。 耶魯大學研究冷戰和中國問題的歷史學家韋斯塔德說,如果現在中國大陸入侵臺灣,“將給美國政策制定者帶來巨大壓力,讓他們考慮如何部署核武器。”

改核恐嚇了?”有網民這樣跟帖迴應《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核恐嚇在中國大陸有一個更臭名昭著的名稱叫核訛詐,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面臨這一問題,抗美援朝戰爭時,麥克阿瑟就多次叫囂要用核彈。第一次臺海危機1954年爆發,1955年美國國會就一項涉臺決議實行表決,最終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在參議院是83比3,在衆議院是410比3(是不是與現在美國議會一樣?)當時學者的評論稱,此舉是給艾森豪威爾總統處理臺灣問題開出一張可以隨便填寫的空白支票。美國軍方也迅速在這張支票上填上了核武器。1957年,美國在臺灣部署可以攜帶核彈頭的“鬥牛士導彈

1957年5月12日的《文匯報》刊登我強烈抗議美國在臺灣駐紮導彈部隊的聲明。

1957年,美國在臺灣部署可以攜帶核彈頭的“鬥牛士”導彈。

美國科學家聯盟前些年刊出的文章稱,在1958年解放軍對金門島進行炮擊後不久,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內森·特文寧在與艾森豪威爾內閣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一開始就展示了一張地圖,顯示美國飛機要在廈門附近的選定區域投擲核彈,以打敗進攻的解放軍。當時,“鬥牛士”核巡航導彈已經部署在臺灣。該導彈可將2萬噸當量的 W5核彈頭髮射到約965公里遠的地方。

現在《紐約時報》的爆料,不過是給當年的核訛詐增添一些細節,也算是美國人搞一次“廢物再利用”,拿當年的“核戰爭”危險來暗示些什麼,比如美國對臺灣的重視啊、要用盡方法阻撓兩岸統一的意圖啊之類的。

固然,最近美國不少勢力都秀“保護臺灣”的決心,但這一決心真的那麼可靠嗎?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貝納特的文章認爲,美國對中國單靠威懾行不通,無論是實力還是意志力,美國都有不足。比如在意志力方面,中國大陸更在乎臺灣:2017年,臺灣在中國大陸民衆美中關係關注點中排在首位。相比之下,對美國人來說,臺灣甚至沒能排進前七。

而美國的民調也顯示,雖然華盛頓的外交政策精英壓倒性地支持爲臺灣開戰,但普通美國人對此深表懷疑。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的一份報告發現,雖然有85%的共和黨領袖、63%的民主黨領袖支持調用美國軍隊協防颱灣,但只有41%的公衆支持這一觀點。貝納特稱,如果受訪的民衆知道,這樣的衝突會引發核戰爭,那麼這個數字更低。

正如《人民日報》1964年的一篇社論所說:“美國的核訛詐政策是建立在覈壟斷的基礎之上的。美國的核壟斷地位被進一步打破之後,美國的核訛詐政策就吃不開了。”

現在美國傳出的若隱若現的威懾,倒是提醒我們重溫當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時的《人民日報》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