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中印防長在莫斯科會晤 魏鳳和:一寸領土也不能丟!

(原標題:中印國防部長在莫斯科舉行會晤 魏鳳和就邊境緊張局勢表態

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印度防長拉吉納特·辛格在莫斯科舉行會晤。新華社記者白雪騏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從中方代表團成員獲悉,正在莫斯科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獨立國家聯合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聯合會議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於9月4日與參會的印度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舉行了會晤。

魏鳳和表示,近期兩國兩軍關係因邊境問題受到嚴重影響,兩國防長面對面就有關問題坦誠交換意見十分重要。造成當前中印邊境緊張局勢的起因和真相十分清楚,責任完全在印方。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中國軍隊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雙方應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達成的重要共識,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希望印方嚴格遵守雙方達成的一系列協定協議,切實加強對一線部隊管控,不越過當前實控線進行挑釁,不採取任何可能引發局勢升溫的舉動,不刻意炒作和傳播負面信息。雙方應着眼中印兩國關係和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當前事態儘快降溫緩和,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辛格表示,當前形勢下,邊境和平穩定對雙邊關係至關重要,應保持雙方軍事外交等各層級對話渠道暢通,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問題。希望雙方採取負責任態度,儘快實現一線部隊全面脫離接觸,避免採取使局勢升級或複雜化的舉措,不使分歧成爲爭端,推動兩國兩軍關係儘快回到正軌。

邊境情況:

印軍高官訪問邊境檢閱對峙戰備,將評估中印邊境目前的安全局勢(來源:original)

印軍高官訪問邊境檢閱對峙戰備,將評估中印邊境目前的安全局勢(來源:original)

前方消息:中印兩軍正圍繞黑頂近距離對抗 緊張加劇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9月2日報道了楚舒爾(Chushul)地區的緊張狀態,並表示中國軍隊已經處於印度士兵射程內。

[圖中圓圈就是楚舒爾地區的大概位置]

本週二(9月1日),在所謂拉達克地區東部的楚舒爾地區,中印軍隊仍然保持着緊張狀態,中國軍隊在印度士兵的射程內,這些印度士兵佔據了關鍵山脊線上的高地。印度方面宣稱,解放軍的某些行動企圖受到了印軍防禦行動的阻礙。

[部署在高原地區的印軍士兵]

印方消息人士說,中印部隊圍繞着一個名爲“黑頂”(Black Top)的地點進行了近距離對抗,而優勢在印度士兵一邊,因爲他們佔據了從班公湖南岸到斯潘古爾峽之間的山脊線的主要位置。在至少一個對峙地點,中印部隊之間的距離只有幾百米,這加劇了緊張局勢。這些前進部隊也處於雙方的重型武器的射程範圍內。

印度官員們說,本週一,中國軍隊試圖在這些高地佔領一些更接近印軍陣地的位置,但沒能成功接近。印度官員稱:“我們觀察到中國部隊試圖接近我們的陣地,但他們在遠距離被警告。我們使用大型喇叭發佈了清晰的公告,他們停止了移動。”

對於印度方面的這一說法,中國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在31日表示,8月31日當天,印軍破壞前期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緊張。

文章稱,印度軍隊已經佔據了班公湖南岸的主要據點,並在楚舒爾地區進行了部署,以阻止解放軍可能的行動。這些地區包括可以俯瞰Spanggur峽谷的高地,這裡由T-90主站坦克防衛。

[中國軍隊在高原地區演習]

印度消息人士稱,儘管軍事會談仍在繼續,但印方預計不會取得太大進展,可能需要通過外交渠道化解緊張局勢。本週一和週二,印度當局舉行了一系列高級別會議,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和印度三軍的首腦對局勢進行了審查。

報道稱,印度軍隊仍在楚舒爾地區保持戒備。印度消息人士稱,中國設置的監視設備已從該地區的關鍵高地上拆除。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外交部在3日的表態,似乎在爲當前局勢降溫。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斯里瓦斯塔瓦表示,軍事和外交層面的對話仍是解決分歧的出路,“我們致力於通過和平對話解決所有問題”,希望通過完全脫離接觸和局勢降級來迅速恢復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

9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發佈會上也表示,關於邊界歷史遺留的問題,中方歷來主張通過和平友好協商,找到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當地時間週三,印度政府宣佈,禁用118款中國APP。

又是以所謂“涉嫌參與危害印度主權與(領土)完整、印度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活動”的理由。

印度《金融快報》提到,此前在6月29日,印度政府已經宣佈禁用59款中國APP,一個月後再次宣佈禁用47款中國APP。至此,印度政府已禁用224款中國APP。

9月3日,中國商務部就此事作出迴應。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注意到,商務部發言人高峰的迴應雖然表明了中方對此的嚴重關切,但只提了“堅決反對”,並沒有立即宣佈反制措施

結合中印邊境的最新事態,8月31日,印軍破壞前期中印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在中印邊界西段班公湖以南地區、熱欽山口附近非法越線,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再度緊張。

經濟上打壓中國企業,軍事上挑釁中國軍隊,印度動作不斷。

事實上,印度政府一些部門和個別政客在兩國人文交流、經貿合作等方面屢屢搞的這些“小動作”,中方完全可以採取行動

中國對印度爲何未採取反制行動?

經濟上爲何仍未反制?

中方爲什麼沒有宣佈反制印度企業?或許可以從中、印兩方分別來看。

從中國的角度,中國長期對印度處於貿易順差地位,印度對華出口、在華投資相對較少。根據商務部亞洲司的數據,2019年,中國對印出口748.3億美元,自印進口179.8億美元。換言之,中國對印度貿易順差達568.5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1.9億美元,印度對華投資2563萬美元,中國是印度的7倍多。

分析認爲,印度政府希望通過措施削弱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但除了印度自己,幾乎沒有人受到影響。中國的反應不過是"聳聳肩",因爲對中國而言,印度遠遠沒有重要到需要進行報復的地步。

事實上,從印度方面來看,印度此舉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分析,印度作爲一個後起國家,在當前階段,印度的民族主義,尤其是經濟民族主義,難以避免。因此,儘管意識到禁止中國APP對印度自身的損害,例如對印度消費者的傷害,印度市場不能提供這麼多替代品,也沒有完整產業鏈,但印度依然不顧這些,一次次打壓中國企業。

“即使在中印關係好的時候,在印度投資也需考慮政治風險”,張家棟表示,“我以前跟很多企業家交流時就說,在印度投資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狀態,第一是輕資產,第二是保持靈活性。”所謂靈活性,即“一腳門裡、一腳門外”。“一腳門裡”是爲了有機會的時候可以利用印度市場;“一腳門外”意味着當有必要時,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離開。

軍事上爲何剋制?

雖然對於5月底加勒萬河谷的那次衝突,中方未公佈傷亡人數。但張家棟綜合多方消息分析,“印度可能是吃了大虧的。而對於莫迪這樣強勢的領導人,他在國內有點下不了臺。所以莫迪急需一次勝利來爲2020年的這一輪中印互動做個總結”。

因此9月伊始,好不容易稍稍降溫的中印邊境局勢又出現摩擦。考慮到中印邊境寒冷的氣候條件,很快將要封山。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將要等到明年4、5月。莫迪政府經不起這麼久的等待。

《南華早報》在9月2日的文章裡援引一位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前顧問、戰略研究教授Brahma Chellaney的話稱,如果印度總理莫迪對中印邊境上的行動反應不夠強烈,尤其是在投資了這麼多政治資本後,他將“大失顏面”。

Brahma Chellaney 還表示:“最近的小規模衝突突顯出喜馬拉雅山軍事衝突的風險越來越大”。

明白莫迪的這層心態,不難推測,印度此番軍事上“先發制人”、出爾反爾地挑釁,也是一種姿態,並不是真正敢突破紅線、要向中國發動戰爭

“我把它稱爲‘補償性報復’”,張家棟分析,莫迪政府並不是爲了真要從中國奪走領土,而是爲了告訴美國和國內各種勢力,自己有能力與中國博弈。印方主動再次挑事,也是對此前加勒萬河谷的衝突進行一定的報復。“最終目標,我不認爲印度是真的要跟中國挑戰,而是想在之後與中國的談判中,獲得比較有利的談判地位。”

張家棟告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中國與印度的基本態勢,是中方強於印度,因此在戰略上我方佔優勢,印方沒有全面挑釁中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的意圖。但在邊境地區具體小範圍內,印度的交通距離近、動員能力強、人力資源較充沛,因此印方不惜藉此博一次。

“印度想以戰術優勢來對抗中國的戰略優勢,但前提是不要打破中國對印度的戰略忍耐,也就意味着印度跟我們的鬥爭,既要鬥,其實也要鬥而不破”,張家棟分析,“因此,我們無需高估印方的敵意”。

也正如西部戰區發言人張水利日前強調的,“中國軍隊正採取必要應對措施,並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堅決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和邊境地區和平穩定”,同時,“我們嚴正要求印方,立即撤回非法越線佔控兵力,嚴格管控和約束一線部隊,切實遵守承諾,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外交上爲何仍釋放善意?

在9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提到印度的偉大詩人泰戈爾;提到印度的瑜伽和電影,例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受到很多人歡迎;強調中印是近鄰和文明古國。華春瑩表示:“希望印方能夠從兩國人民友好和長遠利益出發,積極支持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

觀察指出:這也顯示出中方在外交上仍在主動釋放善意。

“一要看主要矛盾,我國外交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應對美國的壓力,而不是印度的挑釁”,一位不願具名的外交問題專家告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二,別把不算朋友、但絕不是敵人的力量推向敵人那邊。”

“任何一個事件,它的邏輯是這樣的:歷史經緯-事件背景-內部考慮-對外表態,信息量是層層遞減的,所以給人的觀感是剋制了”,這位外交問題專家表示。

危機中蘊藏轉機

“目前的中印關係危機也蘊藏轉機”,張家棟告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梳理中印關係可以發現,中印關係裡的幾次改善往往都是以危機開始。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兩國幾乎走到開戰的邊緣,雙方意識到任衝突發展的危險性。1988年12月,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後,兩國之間第一次的高層訪問。由此,兩國關係開啓新一頁。

1998年,印度開展核試驗,中印關係再度惡化,但這也導致2003年雙方的深度會談,雙方就一些重大問題達成一致。2003年6月,時任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中國進行訪問後,中印關係得到改善。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雙方首次順利議定疆界並簽署,中方的西藏邊境段獲得印度承認。

張家棟解釋說,大國之間的力量和政策調整以後,雙方都有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往往會體現爲一系列的互動,包括良性與惡性的互動。但只要控制得住互動的結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未必都是壞的。

張家棟介紹,中印關係有三個基本的屬性:第一,中印兩個國家是鄰國,鄰居關係是不可選擇的,好鄰居比親戚還重要;第二,中印兩個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兩國的基本的歷史史命其實是類似的,都是發展自己的經濟;最後,兩個國家都是大國,都處在上升階段,因此中印關係的重要性,在未來是提升的。

“我想,不管中方和印方的決策層對這三個基本屬性都是能看得到的,所以我們有希望把這種危機,轉化爲兩國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達成新共識的一個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當地時間週四(9月3日)在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的一場線上活動中就表示,現在不是雙邊關係中“最容易的時候”,但他補充說,“兩國達成和解是當務之急且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對兩國自身而言”。他還聲稱,“我完全相信,必須通過外交途徑來找到解決目前局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