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磁波引發腦瘤?5大危險因子 手機型號竟然有差!

手機的使用習慣影響輻射量暴露的多寡。(圖/記者周宸亙攝)

記者謝承恩綜合外電

隨着通訊發達,人們也越來越依賴手機辦事,舉凡上網、接聽電話、追劇、直播、wifi分享等,機不離身的同時,也開始擔心手機輻射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美國癌症協會也舉出5點「手機使用習慣」,可降低暴露輻射的風險

過去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曾投入2500萬美元,進行爲期2年的研究實驗中將老鼠暴露在高手機輻射的環境中,發現6%的老鼠在心臟附近出現了一種罕見的神經腫瘤。由於使用手機時經常靠近頭部,是否會引發腦癌或腫瘤?

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目前市面上的手機輻射值需符合安全規定,並非像老鼠實驗中所採用的極端條件(高輻射、長時間暴露),且跟每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不同,暴露的輻射量也不同。美國癌症協會提出5點注意事項,讓民衆從日常習慣中,降低暴露在手機輻射的風險。

1.通話時間長短:降低通話時間,或改用訊息傳送。

▲使用藍芽耳機比手持電話的電磁輻射量低。(圖/翻攝自picjumpo)

2.使用揚聲器或免持模式與否:將手機遠離頭部,使用擴音模式或耳機接聽。(注:藍牙耳機的電磁輻射量(SAR值),僅爲一般手機安全值的千分之一。)

3.手機與基地臺的距離路徑:距離基地臺越遠,手機打出的電波要越大,待在建築物(如收訊差房間地下室),不只耗能吃電,對健康的傷害也較大。

4.手機流量多寡:特別是在下載、上傳大型檔案或觀看線上影片音樂時候,手機需要的流量越高,釋出的電波就越高。

5.手機型號:不同的手機型號的電磁輻射量(SAR值)不同,以臺灣的規定來說,不得超過2.0W/kg(同歐洲標準),美國標準則爲1.6W/kg。可至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查詢自己手機的SAR值,點選左欄資料查詢」,在右欄輸入廠牌型號及確認碼後,即可查看該型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