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 等比例打造3000年前史前家屋

史前家屋參考太麻里東排灣族住屋規劃。(圖/文化部,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於卑南遺址公園推出全新戶外展示「史前家屋」,由史前館與東海大學建築系華山教授研究室合作,以考古發掘資料基礎,結合地形、氣候、房屋結構、地方材料、生活功能及邏輯等進行推理,以一比一尺寸打造史前卑南文化人的家屋,展現實驗考古與公衆考古的成果

史前館日前於卑南遺址公園舉行「史前家屋」開幕記者會,慶祝落成,除首度公開史前家屋展示內容,也安排體驗活動開放民衆參與。在史前家屋戶外展示區裡可以看到,3000年前卑南文化人的居住空間除了住屋,推測還有前庭步道、駁坎、儲物砌石圈等,構成史前人日常生活的場景

史前館館長李玉芬表示,未來「史前家屋」搭配卑南遺址公園原有的參觀學習重點「考古現場」及「展示廳」,使整個園區成爲一座包含現地展示、室內展示、戶外展示,規模更完整的考古遺址博物館。

卑南遺址是臺灣規模最大,具有最完整史前聚落型態與資料的遺址。卑南文化人留下整齊排列的住屋遺蹟,過去學者曾多次嘗試繪製模擬想像圖或製作縮小模型,成爲這次展示計劃的重要討論基礎。相較於繪圖或模型,以一比一的方式搭建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如此一來在細節上將無法馬虎,且這樣的尺度能帶給觀衆更真實的體感參觀經驗。

過去學者依據鄰近部落口傳故事以及大量出土的陶質標本,推測距今3500至2300年前的史前卑南文化較接近現今的阿美族文化,因此認爲卑南文化人的住屋形制,應與阿美族住屋相似。

然而由於卑南文化人大量使用石板,再加上卑南遺址在距今2300至1900年前出現以紋飾陶器琉璃珠爲特色的三和文化,使得學者不排除參考排灣族住屋的形制。臺東太麻里的排灣族部落,因呈現獨特的區域特性,特別具參考價值;其近代民族誌資料,尤其日籍建築家千千巖助太郎(Chijiwa Suketarou)留下的踏查測繪(1935至1944年間),成爲本次計劃執行團隊的重要參考。

搭配史前家屋戶外展示,史前館另與「壹同樂動畫工作室」合作,推出應用程式APP「好家在卑南」(Life@Peinan),以解題爲概念邀請使用者參與考古學者推理過程,深入學習史前家屋戶外展示內容,並設計尋寶遊戲,引導探索偌大的卑南遺址公園。

歡慶史前家屋落成,自2月8日起至春節假期結束(2月20日)止,下載「好家在卑南」App並完成尋寶遊戲者,可憑行動裝置畫面至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服務檯兌換全新設計的史前國寶文創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