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共建黨百年的崎嶇與出路(周玉山)
中共建黨百年活動倒數,北京的安檢措施升級。圖爲北京市民17日在主題花壇前自拍。(中新社)
1921年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此時全國只有50餘名黨員,出席一全大會者也不過13人。一百年後的今天,中共已成世界最大的政黨,建黨紀念日落在7月1日並非史實,旁證當年的弱小,無可還原。
中共建黨之初,就在黨綱規定,要以無產階級的隊伍,推翻資產階級。其實,中國當時沒有真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依馬克思之見,無產階級是指生產工具非歸己有的工人,也就是產業革命下的城市工人,音譯爲普羅階級。馬克思預期的共產政權,將出現在產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因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以致糜爛崩潰而誕生。結果呢?
1917年,列寧在莫斯科建立第一個共產政權,此時的俄國並沒有產業革命。1949年,中共建黨28年後,毛澤東在北京建立共產政權,此時的中國也沒有產業革命,兩國都是農業國。梁啓超先生說:「共產黨的大成功,是共產主義的大失敗。」我的註解爲:列寧和毛澤東的共產政權,都是在違反馬克思主義之下建立的,證明了後者是空想的社會主義。
吾師郭華倫先生指出,中共建黨之時,中國的無產階級只佔總人口的0.37%,大部分是流進城市不久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小資產階級的破落戶,充滿了農民意識、行會觀念和流氓思想,沒有建黨的需要感。因此,第三國際便將製造中共的責任加在少數知識分子身上,而由其提供經費和訓練。在中國特殊的時空下,中共爭取多數,打壓少數,各個擊破,終於建立了政權。
毛澤東一如列寧,是職業革命家。他的所謂三大法寶,即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其實襲自孫中山先生的立黨、宣傳、起義。孫先生也是職業革命家,但他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主義──三民主義,國家-中華民國,都與中共的初衷有別,更與毛澤東的志向殊異。後者在1949年,推出第二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欲置第一個中國-中華民國於死地,也就不足爲奇了。
中共建黨一百年,從在野到執政,走過多少崎嶇路,傷害多少人民和同志,付出多少代價,才換來今天的局面。百年中繞不過的一件事,就是文化大革命,它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製造了數百萬個冤假錯案,株連高達1億人,可謂中國有史以來最黑暗的十年。中共後來決議,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錯誤是第二位。這樣的評價,堪稱中共最大的悲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共後來自稱,建黨之初就「幫助」了孫先生。這是真的嗎?當時的中國國民黨已是全國唯一足以抗衡北洋政府的實力政黨,僅廣東一隅,黨員就超過30萬。孫先生聯俄容共的目的有三:化共產黨爲國民黨,化共產主義爲三民主義,化階級革命爲國民革命。1923年,孫先生與蘇俄代表越飛發表聯合宣言,提到國家的統一與獨立是中國民族主義的理想,也正與共產主義的目標相反。
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中共現在自稱一直是孫先生「最忠實的繼承者」。1997年起,我多次造訪大陸,目睹快速的發展及明顯的不足。發展的是城市和交通建設等,不足的主要是民權。孫先生說「民權主義發端於選舉。」中共建黨時的領袖陳獨秀先生最後覺悟,響應此說,主張「無參政權不納稅」。中共當然可稱陳先生爲「叛徒」,但要如何面對孫先生呢?
世界各國的經驗證明,衣食足則爭民主。民主的極簡定義就是容忍異端。中共與其和各國鬥嘴,不如退而自省,向民權主義補課,逐步走向民主,而以開明專制爲過渡,如俾斯麥所示:「人民說想說的話,我做想做的事。」大陸的改革開放若不以經濟爲限,兼顧魏京生先生的「第五個現代化」,也就是民主,則能獲得更多的人心,包括兩岸及海外。中共建黨一百年,這樣的期許是否奢求?(作者爲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