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珍惜辜汪精神 以交流合作爭取和平發展(洪奇昌)

1993年4月「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如今將滿30週年。(本報資料照片)

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今屆30週年。回顧過去,首先必須認識到,國際環境與兩岸情勢不會一成不變,只會持續變遷;展望未來,我們更應謹記的是辜汪會談這個歷史事實,珍惜並把握其精神遺產,共同推動與時俱進的行動方案,而非留戀特定時空環境下的「九二共識」。

30年前的兩岸會談有其國際環境與兩岸條件,包括柏林圍牆倒塌、《華沙公約》與蘇聯解體等國際政治情勢變化,既提振了臺灣在內的國際民主社羣與共產中國對話的信心,也提振了中國與非共產世界接觸的意願。加之當時臺灣經濟轉型成果顯著,中國大陸也在鄧小平「九二南巡」時重申堅持改革開放道路,北京決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此臺商對陸投資顯著增加,帶動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

在那個時空環境下,兩岸政府皆認識到順應時勢的需要,兩岸領導人亦展現出智慧與高度,願意務實推動兩岸對話協商,共同處理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過程中,需要兩岸政府公權力參與的事務性議題,於是纔有92香港會談以及93辜汪會談的歷史事實。

辜汪會談30年後,國際環境和兩岸條件已經與當時迥然不同。國際環境部分,當前美中戰略關係已經改變,美國放棄過往「接觸」(engagement)政策架構下所發展出的美中戰略伙伴關係,轉爲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在國際政治的大棋盤中,兩岸關係不只是臺海兩岸政府「如何定位彼此政治關係」的議題;而是美中戰略競爭格局及印太戰略架構下的兩岸關係。換言之,兩岸關係發展與臺灣主體性議題,是美中大國戰略競爭下,如何維繫印太區域情勢和平穩定、如何安排全球產業供應鏈佈局戰略、如何堅持自由民主價值與生活方式的關鍵變項,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且涉入的議題。

在兩岸條件部分,美麗島電子報日前民調結果顯示,有77%的受訪民衆認爲,不論臺灣是哪一黨執政,兩岸的政府如果能夠保持對話協商是「利大於弊」;即便泛綠受訪者也近6成比例支持此看法。然而,自從「九二共識」列入《習五條》,並被北京定義爲「兩岸同屬一中、共謀統一」後,「一中」沒有「各表」的空間,「臺灣前途」選項也沒有臺灣民意的空間,絕大多數臺灣人民是不可能接受如此意涵的,所謂「共識」實已失去相互諒解與戰略模糊的價值。

加之,中國綜合國力以及解放軍戰力的提升,北京對臺外交、經貿、軍事施壓的力度較過去更強;更隨着大衆傳播媒介的普及,恐慌傳播的速度更快,兩岸人民心靈契合之路更爲艱難。在此條件下,雖然大小兩會事務性溝通機制依然運作,但重啓大小兩會高階官員會談確實存有困難。

但也正因爲嚴峻且關鍵的時刻,更讓我們認識到重建互信與對話基礎的重要性。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在其回憶錄《勁寒梅香》中指出:「與其用『共識』(consensus)表達1992年的香港會議結果,不如用『相互諒解』(Understanding)或『附和』(Accord)更能貼近事實。」從辜老這位歷史現場第一人的視角觀之,今人紀念辜汪會談,更應謹記的是這個歷史事實背後,兩岸願意相互諒解、理解,願意附和、呼應與相向而行的精神遺產。

90香港會談和93辜汪會談最核心的歷史遺產,就是擱置高政治性議題爭議。「九二共識」及其意涵就屬於高政治性議題,因爲涉及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涉及美中戰略競爭格局,我們很難期待短期間能解決相關爭論。辜汪會談及其後兩岸政府間對話由於不涉及高政治性議題談判,海基、海協兩會才能共同促成,兩岸三通直航、經貿投資合作,進而簽定ECFA和23項協議。這是得來不易、利澤民生的成果,雙方都應該共同維繫。

更重要的是,這些協商、交流、對話和談判的基礎,是建立相互諒解,認知既存政治現實且互不否定的務實原則之上;是奠基在人道的、服務的、善意的,服務兩岸人民及社會,提升兩岸人民的福祉的基本信念和精神之上。

辜汪會談30週年之際,與其爭論共識的有無,把握「願意相互諒解」和「願意相互呼應」的「辜汪精神」,或可爲緬懷先進的更佳方式。期待雙方願以累積善意、互信與溝通默契爲共同目標,有序推動地方、小兩會、大兩會乃至於政府間更高層級官員交流,藉此拉近雙方因爲缺乏交流而加深的距離感,控制因缺乏對話而誤判潛在風險;用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取代對立,用更多的對話、合作來爭取區域和平發展共榮。

(作者爲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