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這樣的國家能去投資設廠嗎?(尹啓銘)

受美國聯合汽車工會罷工影響,通用汽車公司和斯特蘭蒂斯集團指出,他們已擴大裁員2000多人。(圖/美聯社)

上月15日美國聯合汽車工會對底特律三大汽車製造龍頭髮起罷工運動,要求未來4年加薪40%,每週上班4天。各公司認爲若按照工會要求公司將破產倒閉,福特因此僅同意加薪20%、通用同意18%、斯泰蘭蒂17.5%。工資調漲與工作天數縮短之外,聯合會還表示,如果對於確保成員就業機會的工廠未來投資規畫、恢復養老金制度等要求的談判未有結果,將擴大罷工範圍。

就在罷工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今年6月宣佈競選連任的拜登總統竟然無視三家汽車廠產量佔全美50%、工人佔美國汽車製造業56%,罷工運動對美國經濟、社會造成的重大沖擊,9月26日創歷史首例親自加入罷工行列,且表態支持工會要求,並要他們堅持下去。

拜登總統的舉動讓人想起去年在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先進晶片廠移機典禮上他高喊:「工會回來了!」的景象,張忠謀表示聽了有點刺耳。而今渠爲工會站臺,激發工會進一步擴大罷工,則是讓人驚悚,不禁要問:「這樣的國家能去投資設廠嗎?」

企業和員工是生命共同體,員工是企業必要的生產要素,企業則是員工生計之所繫,員工待遇與企業競爭力必須同時兼顧,二者之間維持平衡、融洽的關係,才能共謀企業永續發展。依照美國汽車工會的要求,未來工人每年的生產力必須維持15%以上的成長,這是無法達到的目標。拜登身爲一國總統,不思解決問題,居然一面倒向工會,無非是爲了明年大選的選票,讓人清楚看到美國多年來製造業流失的關鍵在於政治凌駕產業之上,執政者並未真正關心美國產業的未來。

長期以來,美國始終堅守促進全球市場開放的信念和使命,在其思維之中,所有產業都是好的產業,所有貿易障礙都是有害的措施。但到了川普和拜登政府則驟然轉變,競逐「策略性產業」的產業政策、「工人爲核心」的經貿政策。在採取這些政策之時,美國政府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是:永遠不知檢討其產業失敗的原因,只會一味歸咎他國;不知致力於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只會一味撒錢補貼、保護。

推動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健全不同產業必要的生產要素和市場機會,另一不可或缺的是創造利於產業發展的環境,包括政府許多面向的政策。

以日本半導體產業爲例。很多人以爲日本半導體是敗於1986年與美國所籤的《半導體貿易協定》,輸美市場受到重挫,其實那只是開端,另一關鍵是恰在此時日本參與《廣場協議》,日圓不受控制的持續升值,日本政府採取貨幣及財政寬鬆擴張政策,造成過剩廉價資金涌入股市和房地產;俟經濟泡沫破滅,企業無力在資本和技術密集產業進一步投資,終使產業外移而生空洞化現象。

同樣地,政府的勞動法規、勞動力「質」與「量」、勞動條件等亦是產業發展環境重要的一環。十多年前印度就企圖以特別經濟區(SEZ)作爲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起點。爲了強化吸引外企投資的競爭力,政府致力於在SEZ排除若干不利企業經營的勞動法規適用,卻在國會中受阻,加上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發展製造業的政策遲遲未能落實。

美國長期科技人才短缺、勞動條件要求高、行業工會強勢介入企業運營等因素造成產業競爭力流失。拜登政府治理之下的投資環境未見具體改善,產業政策向選票傾斜,只知採行獎勵補貼與運用政治壓力促進投資,遑論未來量產可能遭遇更多挑戰,當前臺積電亞利桑納州廠建廠進度面臨建廠技術人員不足、營建工會強勢介入勞動協議談判等問題尚未獲得解決,該州州長就已迫不及待的要求臺積電加碼投資先進晶片封裝廠,即爲最好的寫照。

產業發展有其一定的道理,像美國這樣處處違反產業發展道理的國家,其製造業會有前途嗎?這樣的政府治理之下,能去投資設廠嗎?

(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