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政府纔是經濟最大破口(尹啓銘)
圖爲高雄港全景。(翻攝照片/石秀華高雄傳真)
過去的一年結束,邁入新的一年,正是替經濟作個體檢的時候。蔡英文總統去年動輒表示,臺灣經濟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新加坡卻於今年初公佈其去年經濟成長率爲7.2%,高於臺灣,不知蔡總統是否還驕傲得起來?
去年主計總處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6.09%,看似亮眼,其實是受各大經濟體經濟活動恢復所牽動。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的估測,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3.1%,去年則成長5.9%,顯示景氣回升,大陸今年初公佈的去年成長率即高達8.1%。
貿易方面,世界貿易組織公佈,去年全球貿易額第1季成長15%、第2季46%、第3季24%,促使臺灣去年出口成長29.4%、韓國25.7%、新加坡22.1%、大陸29.9%。臺灣經貿表現和其他經濟體相較,並未有特別突出之處。
去年經濟成長6.09%中,來自輸出的貢獻高達9.72個百分點,顯示成長主要是受出口所帶動。而在出口方面,臺灣又是以貨品輸出爲主,因此從貨品出口結構分析,可以發現臺灣經濟實際上存在至少三大問題。
問題之一是倚賴大陸過重。馬政府執政時大陸佔臺灣出口大致維持在40%,最高僅41.9%,當時兩岸和平往來。蔡英文執政近6年,大陸所佔比重從39.5%升到42.3%,最高時達43.9%,兩岸貿易順差更來到歷史新高1047億美元,對大陸倚賴加重,兩岸局勢卻是肅殺嚴峻。蔡總統去年國慶演說時宣稱:「我們走出一條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新經濟路線,這是臺灣經濟能夠立足世界的關鍵。
若非其撰稿幕僚在睜眼說瞎話,就是蔡總統在坐井觀天。
1980年代美國佔臺灣出口比重節節攀升,最高時接近50%,因此在美國政府高壓下,新臺幣持續大幅升值,出口競爭力下挫,造成臺灣企業大舉西進,前車之鑑不遠。一位一向替政府大內宣的股市名嘴竟然表示:「臺灣經濟在去年的表現至少戳破了一直以來的兩個迷思,其中一個是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經濟一定不會好。」當年臺美關係良好,美國尚且對臺灣痛下殺手;今日兩岸情勢緊張,大陸若必要時對臺灣採取反制行動,以臺灣目前經貿倚賴大陸之重,經濟恐將雪崩。
問題之二是產業過度集中在半導體,且其市場高度倚賴大陸,顯示產業風險偏高、傳統產業成長遭受壓制。IC佔出口比重從2015年25%爬升到去年的35%,大陸佔IC出口則從39%增長至60%,已達令人擔憂的程度。而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表面看似強大,卻是脆弱、面臨內憂外患,外有美中對抗不衰,美國不僅對大陸採取圍堵措施,且以地緣政治風險爲由,推進IC供應鏈重整,對臺灣予取予求;內部則有五缺問題難解,加上關鍵設備、材料、軟體等仰賴進口,產業發展處於高度不確定的風險。
第三大問題是臺灣被排除於大型區域經濟整合之外。依據亞銀研究報告,至2030年若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加上CPTPP實施,會讓臺灣經濟成長減少0.02個百分點;但若加上RCEP實施,則衝擊會提升到減少0.47個百分點。換言之,RCEP對臺灣的衝擊遠高於美中貿易戰加上CPTPP,此時RCEP 15國整合成一個大型的區域供應鏈,而臺灣的出口79%屬於中間原材料、零組件,將對臺灣出口造成重大替代效應,嚴重衝擊我產業。
前面股市名嘴所說戳破的另一個迷思是民進黨只會拚政治不會拚經濟。其實恰恰相反,臺灣經濟最大破口就是政府。去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負成長、物價指數年增率創十多年來新高、所得差距拉大、僑外投資創執政新低等,哪一個是代表民進黨會拚經濟的指標?蔡總統的新南向政策每年花費大筆預算,結果新南向18國佔我出口比重從21%降爲18%,貿易順差從221億美元萎縮至162億美元,這像是個會拚經濟的政府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政府至今拿不出完整策略方案和路徑圖、產業缺電的問題迫在眉睫等,問題紛至沓來,政府束手無策,若不是經濟最大破口,會是什麼?(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