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無法迴避的長照挑戰(伊佳奇)

長照須要有前瞻性的政策、行政力強的首長、簡化組織架構與服務流程、重視人才培育與專業形象、掌握照服人員及民衆意見、能機動修正政策,有政策科學訓練的首長是長照順利推展的要件。(雲廬日照中心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針對高齡海嘯,媒體與民間企業透過一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高齡友善醫療、安全居住環境、長照費用負擔及長照申請門檻高等均爲「高齡不友善」的痛點;臺灣新任縣市長將於12月25日就職,已有屏東縣長率先允諾百日之內成立長照處,其他縣市的長照管理中心均爲二級機關,是否忽視民衆對長照的需求、臺灣高齡化急遽成長的速度。

國發會早已預估臺灣將於2025年人口老化程度衝破20%,進入世界超高齡社會之列,目前雖僅爲17.5%,但臺北市、嘉義縣、雲林縣及南投縣等已超過20%,反而是目前已達19.43%、將晉升超高齡社會的屏東縣,新任的縣長周春米已允諾,上任百日之內成立長照處,這將是臺灣第一個縣市將長照提升到一級機關,也代表首長對長照的關心度。

媒體調查分析 「高齡不友善」有八項痛點,如爬樓梯導致膝蓋不適,影響出門意願佔9成1、住戶對都更或裝電梯意見不一佔9成1等意見,高齡人口已達20.83%、爲臺灣最高齡化的城市的臺北市,也是六都中住宅老態最嚴重的都市,老舊住宅一直是與長照、高齡連結在一起的問題。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平臺數據,北市30年以上房屋高達7成,近半數屬於4至5層樓沒有電梯的公寓。臺北市是名符其實的雙老都市─人口老,房子老。

市長當選人蔣萬安雖在選舉中提出長照三支箭政見,但並未針對老宅提出改善措施,老宅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電梯,使得下肢無力、行動不便的長照被照顧者無法下樓出門,影響其就醫、與外界互動等機會,變成住在城市中的「偏鄉」民衆。

行政院雖已啓動「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挹注1200億元,但政策執行分散在各局處,只要有一點窒礙難行之處,就無法推動,有錢也無法解決民衆之痛,是誰的責任。

目前6個直轄市及16個縣市,在中央長照2.0政策下,紛紛成立長照管理中心,除臺南市是在社會局之下的二級機構,其他各縣市均屬於衛生局,臺灣2025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將超過460萬,高齡相關議題已經不是單一縣市問題,在地方自治下各縣市如何提升對長照的重視,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長照服務體系,以滿足民衆對長照及高齡友善的需求是當務之急。

提升長照行政機關爲一級機關是可行之道,可增加預算編列、人員編制、獨立行使職權等,更可爲當前長照2.0的困境找出地方突破解決之道,譬如:服務體系疊牀架屋,延宕服務流程,造成民怨,如何簡化當前ABC服務流程、將B級虛擬化;照服人員不足,造成服務量能低落,民衆得不到服務,強化人才培育,建立地方證照、培訓深造、獎勵出國研修等制度,這些都需強有力的一級機關首長來推動。

長照不是光有錢、用口號就可解決民衆問題、滿足需求,長照須要有前瞻性的政策、行政力強的首長、簡化組織架構與服務流程、重視人才培育與專業形象、掌握照服人員及民衆意見、能機動修正政策,有政策科學訓練的首長是長照順利推展的要件。

(作者爲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 、長照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