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日韓經貿快步小跑 臺灣沒得意空間(丁學文)

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經濟。(圖:Shutterstock)

時序進入下半年,但經濟、金融,甚至地緣政治一個接着一個的壞消息連綿不斷,就是不見一些值得歡欣的好消息出現。更糟糕的是幾個大國的政治人物反反覆覆、慌張失措,讓全球的政經局勢益發顯得詭譎難測,令人不安。

6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公開表示,對中國的課徵關稅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籌碼」,不應該輕言放棄。這明顯與財政部長葉倫前陣子的談話形成了鮮明對比。葉倫認爲關稅已經傷害了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關稅增加的90%成本都由美方承擔,這纔是讓美國通貨膨脹欲小不易的原因之一。我覺得吧,戴琪與葉倫的歧見凸顯的正是美國經濟的內外交迫,先看美國國內的狀況,物價指數CPI自去年4月的4.2%開始連續攀升,目前已經來到了8.6%的40年新高。

可是國外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俄烏戰爭仍然沒有結束的跡象,但能源與糧食的飆升卻讓西方世界手忙腳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和中國繼續硬碰硬到底是不是聰明的方式?如果認真追究起來,今天所有的亂局確實禍起蕭牆,就是中美對峙以及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可惜的是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見縮小反而擴大,這一方面反映在美國的物價上。另一部分,還讓中美雙方的撕咬愈演愈烈,7月1日,中國宣佈國內三大航空公司將向歐洲的Airbus購買292架空客A320NEO飛機,這讓美國Boeing遭到了重創。

這是典型的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美國怎麼可能不緊張?除此之外,腹背受敵的全球化正在歷經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塑過程。全球供應鏈曾經是過去幾十年全球化賴以爲生的纖維,西方製造業踏着全球化的巨浪在新興市場找到了降低成本的萬靈丹延續了自己的生命。後來的Airbus或Apple,甚至將供應量管理的網路誇張到極大化,依靠了數十個不同國家完美創造了科技奇蹟。

但過去5年,整個結構開始崩裂。首先就是中美貿易戰的開打;然後疫情爆發加劇了特定商品的供不應求,還進一步限制了它們的生產和運輸。 最近的俄烏戰爭雪上加霜,推升了大宗商品的價格飆升,並提醒了全球企業,地緣政治隨時可以讓一個市場對外封閉,並讓其他市場間接受到破壞。

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最近的一篇文章說到:「2030年前的這十年將是全球價值鏈轉型的關鍵時刻,而且這個轉變已經開始。」各國的政府決策者現在擔心的是供應鏈的韌性,而不再是以往的效率優先。各國正在努力尋求着自力更生或建立自己的產業堡壘。這意味着保護主義的崛起以及全球貿易的萎縮。而各個國家的企業更是被逼得走向垂直供應鏈建立的方向。

臺灣怎麼辦?有人會說新情勢對臺灣肯定有利,因爲臺灣有護國神山。

是的,經過30年努力,臺灣在全球高科技不可或缺的地位,已經是各國認證的事實。世界新局也使得西方主要國家不再忌諱北京,與臺灣的互動持續升級。但在西方經濟及科技的脫鉤中,臺灣的受害與受益程度其實一樣高。如何控制損害、擴大利益,其實是臺灣下世代經貿政策的重中之重。這些新局面的影響及爾後情勢的研判,包含國內政治、兩岸關係、科技發展、經貿規則及地緣衝突,早已經超越單一部會的能量,需要一些新的決策架構及方針來部署,我們不動,並不等於其他國家也在坐以待斃。

5月11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了《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開始着手保障半導體和醫藥品等特定重要物資,並建立起核心基礎設施的保護體系。日本甚至新設了「經濟安保大臣」主導跨部會整合。另外,韓國也不落人後,5月21日,韓美首腦會談約定「共建經濟安保同盟」。5月23日,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進一步設立「經濟安全工作小組」。該小組主要負責制定經濟安保領域企業界相關政策,旨在制定擴寬供應鏈、確保資源與配件供應穩定的方案,並將制定防止產業技術泄漏的對策。

站在臺灣的角度,如果RCEP與IPEF的加入前景不樂觀,如果臺灣的最大競爭對手日本、韓國已經開始快步小跑,2022年留給臺灣洋洋得意的空間其實沒有政府以爲的那麼大。

(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