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缺疫苗就是不仁不義(林建甫)

澎湖縣即日起開放全縣50歲以上對象施打疫苗,預定7月12日前打完所有疫苗。(陳可文攝)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 隨着全球化的開展、通訊的進步,雖然逐漸的縮小,但是還是有很多認知的差距及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各式的場域中就顯現出來。例如在學術交流的場合,講到傳統文化,發覺歐美學者很難理解仁、仁愛仁義仁政西方沒有好的對應,自然很難了解。我先從一些觀察講起。

剛到美國時,發覺美國大學學校提供的宿舍,比外面自己去租房子還貴,學校裡的自助餐,乃至於文具用品,享地利之便都要價更高。在臺灣,學生享受學校低廉的宿舍,校內餐飲跟各項物品更要優惠學生,價廉物美。

後來去大陸跟不少高校交流,發覺校內應有盡有,有食堂澡堂、餐廳、修鞋配鏡雜貨店,甚至有市場服務教職員工,各項價格都非常低廉。學校還設有後勤部門,有時後勤部門的領導是副校長。學校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反映無限責任的觀念。不過,最近也看到一些改革的呼聲說高校應該只管教學研究,這些後勤雜務應該外包,讓專業來經營,帶來效率。但說詞常常還是不脫學校可以提供在校生活人員更好的服務。

學校對學生的照顧,在兩岸三地還有一項特別的安排,就是低學費。歐美的學費相當高,搞到幾乎每個學生都要助學貸款,纔有能力繳得起學雜費。兩岸三地學費收入都低到學校無法運營,都必須仰賴國家教育部編預算來資助。低學費背後當然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爲要公平,要讓「三級貧戶都能夠念得了臺大」,要培養更多的人才。但低價的學費觀,表達的也是政府對學生提供的照顧。這種思維也可以推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國家對人民的關係,都有一種無限責任的觀念。

我先把它反過來說子女父母的關係。我要問孝順的英文怎麼講?如果是「 尊重父母、尊敬父母、感謝父母」,那西方也都認可,都有對應的詞,就很好翻譯。但對華人來說,孝順是你對父母的一種義務,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天經地義的無限責任。西方沒有這種想法,就很難了解。

再來,我們進入儒家文化中核心的仁。子曰:「仁者,人也」。可見孔子認爲「仁」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可見愛人、有愛心是仁人重要的特色。接着《孟子‧盡心上》說:「親親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有推廣及差序格局的意思。這西方人的確不好領會

至於仁義是仁和義的合稱,這是傳統讀書人最主要價值觀。《孟子‧離婁上》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意思是內心有仁纔有義行;表面行爲不是仁義。文天祥絕命詩中:「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這是最高境界。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義是朋友間信任的元素,武俠小說最講究俠義之氣。朋友間掏心掏肺,更要學關雲長的義薄雲天,甚至在義結金蘭後,有的還託孤,連下一代都要照顧。義,因此也是無限責任。

第三,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帝王稱爲天子,《尚書‧洪範》說:「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王」。人民是子民,政府的責任是必須照顧好百姓。《孟子‧公孫丑上》有言:「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由此可推論,在傳統社會,人民期望的是大有爲的政府,政府對人民的照顧是要有如父母,也要負擔無限責任。

在仁愛,仁義、仁政的認知下,從古到今,官就被帶上枷鎖,不是那麼好當。普遍當官的要案牘勞形夙夜匪懈,不能偷懶。好的官哪有休假?要時時以百姓爲重,如范仲淹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套句現在最流行的話,當官的一定要「超前部署」。

因此這也就解釋了最近在疫情下,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疫苗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就是失職,就形成最大的民怨

(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暨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