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敗走阿富汗 臺灣短多長空(蘇泳霖)
美軍撤離阿富汗,結果導致阿富汗政權落入塔利班手中,大批阿富汗人民大逃亡,甚至不少人在逃亡中喪命,此時也讓國際關注到臺灣的處境。(新華社)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很可能與新冠疫情一道成爲影響21世紀人類命運走向的重要轉捩點,而人類歷史的發展演進恰好就是由一個又一個類似的轉捩點構成。因此,當喀布爾陷落,兩岸輿論紛紛發出「昨日越南,今日阿富汗,明日臺灣?」之感慨時,也隱約浮現出下一個歷史轉捩點是否發生在臺灣海峽的猜測。
雖然,美國安顧問蘇利文很明確駁斥了外界對美國對臺承諾的質疑,而幾乎在同一時間,蔡總統亦發文強調臺灣會堅持民主自由價值,也要團結讓自己更強大,但如果回顧一下美國政府、拜登總統在喀布爾陷落前還誇誇其談所謂的「承諾」,就很清晰看出美國人的現實和冷血。更何況,中華民國政府早在1949和1979已經早就嘗過這股滋味。
不過,如果從美國實力與戰略轉移的角度來看,美國從深陷20年的阿富汗撤出,確實可以將更多資源用於制衡中國的印太包圍圈,對臺灣自由民主現狀與防衛能力予以更多支持和投入,而這也的確是近10年來美國政治菁英不分黨派的共識。隨着中國大陸強勢崛起,美國政壇和輿論驚覺小布希任內啓動的「反恐戰線」完全是個巨大的錯誤,給了綏靖中國及其與西方世界相悖的治理模式、國際秩序羽翼漸豐的「戰略機遇期」。因此,無論是從美國自身價值觀、還是美國國家利益而言,未來5至10年內更傾向臺灣的正當性愈加充足。
上述傾向直接反映的臺灣內部政治動向,就是「親美遠中」毫無疑問已經成爲臺灣橫跨藍綠各主要政治陣營的政治正確風向標。民進黨自然不必贅述,國民黨此次黨主席選舉中,朱立倫、江啓臣都把親美作爲核心主張,朱雖然在兩岸論述上較江稍顯進取,但其「尊異」與反共的主張還是與過去國共交流熱絡期相距甚遠,即便是當年被貼上親中標籤的韓國瑜也認爲「國防靠美國」。第三勢力領軍人柯P雖有「扁鑽論」和「強盜論」揶揄老美,但還是心心念念將獲得美方權威人士的認可視爲必需。
基本可以確定,2022、2024兩場選舉,無論大陸給臺灣施加多少壓力、或給予多少優惠吸引,國際大結構決定了向美國競相示好、與大陸保持距離,仍然是各黨派有意競逐大位者的首選站位。故從短期來看,阿富汗情勢令臺灣社會的不安感只是一陣風,少數人腦海中的「臺北時刻」不會出現。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撤出阿富汗、以及英國脫歐後,法、德兩國對歐洲事務主導權相對上升,本質上透露出美國在東西半球同時戰略收縮的大趨勢。換言之,柯林頓時期盛極一時的美利堅霸權,已經真正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落日時刻,而臺灣所處的印太地區,或許將見證其最後的「餘暉」。
因此,從長期國際政治格局的角度看,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美國的勢力範圍正在逐漸回撤至以太平洋、大西洋爲邊界的有限區間之內,中國大陸反而會更有自信、耐心地等待「餘暉」漸暗的那一天,那時因冷戰造成的兩岸政治之爭或許將和平穩定、水到渠成地找到解方。這就又回到了兩岸關係中的經典之問:時間究竟站在誰一邊,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自明瞭。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