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走過的阿富汗之路 改變了什麼(鬱慕明)

於1979年1月1日宣佈正式與中共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終止與中華民國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冷戰時期重大轉折點之一。(示意圖/shutterstock)

1978年12月16日,美國駐臺北大使安克志突然通知時任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翌日上午9點有要事面告經國先生。宋楚瑜警覺非同小可,堅持有事就立即會面,最終在凌晨2時許叫醒蔣經國,當面聽取安克志告知斷交消息,此時離白宮正式宣佈不到7個小時。

美國就是如此對待當時仍是外交、軍事同盟的臺灣,說拋棄就拋棄,連準備時間都不給,因而引發羣情激憤,青年學生、民衆追打來臺善後的美國特使克里斯多福,當時擔任國防醫學院教官的我還協助安撫學生。有人問我:「美國此舉豈不自毀長城,自斷第一島鏈?」我答以:「對美國而言,是把前線推進到中俄邊界。」因爲,所謂美國的利益從不由我們來定義,而是存乎美國人的需要,彼時利用的棋子轉眼即成棄子,何曾有過半點道義可言?

因此,當拜登撤兵阿富汗,塔利班旋即攻城略地,不出1個月就令阿富汗變天,很多人深感震撼,熱議「阿富汗啓示」,其實哪還需要阿富汗「啓示」我們?美國的不可靠、政客的自私自利、死道友不死貧道,我們不都經歷過嗎?繞了40年,臺灣仍將自己的命運押寶在美國的「道義」支持,這若不是蠢,便是爲政者揣着明白裝糊塗,拿臺灣人民的身家性命作爲奪權爭位的墊腳石。

當初我們經歷美國出賣,從而喊出「迎接自強年」,以「自立自強」爲號召作爲面對中美變局的啓示。然而當年我們所以有底氣「靠自己」,靠的是當時上下一心團結建設的經濟成就和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經國先生時代號召海外菁英回國奮鬥,精準扶持今日「護國神山」的臺積電成立,尤有一羣戮力從公、不忮不求的技術官僚,纔在臺灣開創中興氣象,也纔有「臺灣奇蹟」與大陸分庭抗禮。

但今天民進黨說要「抗中保臺」,國民黨也充斥「親美反共」之說,靠的又是什麼?隨着大陸30年來迅速登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歷經世界金融海嘯及新冠疫情更成爲受衝擊最小的全球貿易火車頭。臺灣的經濟要發展非但不可能繞過大陸,而且還得依靠大陸。至於蔡英文當局不斷吹噓的「臺美關係史上最好」,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升高兩岸對立,就是通過多項對臺龐大的軍購案,加上臺灣投入大筆預算自造潛艦、飛彈,民進黨當局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走上與對岸軍備競賽的道路。

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對臺灣最有利的出路絕非硬碰硬,將人民血汗錢投入軍備競賽,最後如南越、阿富汗一樣,到政權覆滅前一刻還在增添武器,除了勞民傷財,不過是給美國剝削。更何況今天的民進黨當局和美國的關係尚不及當年的兩蔣,沒有正式邦交名分,還要不斷「納貢」軍購及收買美國政客。民進黨嘲笑當初的國民黨,實則自己的地位還遠不如兩蔣。

早在2008年馬英九上臺之初,我就提出「非戰之區,美麗之島」的構想,臺灣與大陸和談統一,成爲「一國兩制」下的和平特區,從此不再需要爲高額軍購拖垮財政,全心拚經濟,成爲享受健全社會福利的樂活寶島。這和早年綠營「東方瑞士」的概念其實相通,差別只在承認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立場,不再讓美國漁翁得利,兩岸中國人大團結。

如不及早走此正途,仍堅持對抗大陸,則美國僅承諾挺臺「自我防衛」,臺灣落入軍備競賽,或曰有所謂「抗中保臺」的「民意」,實則皆是鼓動兩岸仇恨的網軍鍵盤俠,連基本軍事訓練都沒有,嘴喊「上戰場」的一堆,卻連服兵役都不願意,到時不過是徒增更多「頑固臺獨」的戰犯,而始作俑者的黨政權貴則早逃亡美、日,繼續吃香喝辣。那才真的是哀哉,臺灣人民!

(作者爲新黨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