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柯文哲憲政觀的虛幻(施正鋒)

柯文哲認爲目前的憲政體制是「民選皇帝制」,主張勇敢走向內閣制。(黃世麒攝)

憲政議題通常不是大選主軸,民衆黨密集主打憲改,以「聯合政府、團結臺灣」爲基調。柯文哲認爲目前的憲政體制是「民選皇帝制」,病痾是「贏者全拿、毫無制衡」,因此主張勇敢走向內閣制;由於修憲難度高,總統在過渡時期應該主動限縮自己的權力,以假投票建立國會的閣揆同意權慣例,此外,總統不只要前往國會報告國情諮文,還要接受詢答。

柯文哲雖然觀察到病徵,病理分析卻有點像是透過AI診斷、稍嫌人云亦云,而歸納推論所開出來的藥方未必藥到病除,補藥無傷大雅,就怕把腎臟弄壞。我們打個比方,到底這是車子(憲政體制)、司機(領導者)、車行(政黨)、乘客(政治文化)、路況(社會經濟條件)或天候(外部因素)的問題?究竟肇因總統制缺乏制衡,還是有人把轎車當作坦克在開?換車有用嗎?

內閣制的基本精神是立法與行政合一,國會最大黨只要能掌握絕對優勢就獲得選民充分授權,尤其是在兩黨制之下,贏者全拿是貫徹意志、實踐政見的必要,連人事同意權都免了,鐵娘子柴契爾豈不霸道?相對地,總統制的設計根源不信任行政權,國會與行政分立纔有制衡的可能,而美國選民往往刻意分裂投票;即使是全面執政,總統未必睥睨國會、目中無人,端賴國會議員及選民的自主性。

柯文哲心儀內閣制,理由是採取實施總統制的民主國家唯有美國,而歐洲民主國家多采內閣制,患了科學上典型的虛假關係謬誤。其實,後者之所以發展內閣制,主要因爲是君主立憲、由代表民意的國會掌控行政權,不可能另行民選總統。車子靠右邊駕駛的國家比較多,有其歷史傳統:前英國殖民地戰後獨立承續內閣制,政局未必就穩定;拉丁美洲國家政變不斷,肇因軍人干政體質。

至於聯合內閣或聯合政府,可以理解是柯文哲根據臺北市長8年的切膚之痛,在預期未來無法支配國會的情況下,釋出立法結盟的善意;然而,陳水扁當年的經驗卻是寧願在朝小野大下討價還價,也比三黨不過半的情況還好應付。其實,美國戰後有一半時間由反對黨掌控國會,總統的說服力就是領導力的展現。所以,含混其詞的聯合政府只是請君入甕的戰術,非憲政所必要。

柯耿耿於懷閣揆任期平均1年多、有責無權,卻不要忘了法國第四共和國12年16個政府、德國威瑪共和國15年16個政府,政局混亂、強人出頭。比利時談判聯合政府時而曠日廢時,一度達500多天。最壞的情況是以色列,極右派佔有國會關鍵少數竟可左右國家大政,顯然違背最基本的民主原理。至於拿梅克爾執政來論證內閣制比較穩定,那是以特例當通例。

選舉結盟是一回事,立法最小獲勝聯盟的獲致又是另一回事;雞兔同籠,部會首長分配外,還有攸關政黨認同發展的政策協調,不要假戲真做。雙元行政難免扞格,至若民選總統接受立委詢答,難道總統對國會負責?總之,常識不等於知識、經驗不等於智慧;心想101、看來透天厝、彷彿鐵皮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