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可悲的農業部(施正鋒)

前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在中天《廟口開講》批評蔡政府政策。(截自中天新聞YouTube頻道)

我大學是念農業經濟的,打定主意瞭解農業在臺灣經濟部門的貢獻,好奇爲何農民所得那麼低,大二跟同學寫了一篇報告〈農民所得與米糧政策〉,有幸登在繫上的學生刊物《金稷》。金門退伍到青輔會求職,遭辦事員白眼「念農經的能幹什麼」,我回以「臺北市長、省主席」,不料李登輝會當上總統。後來出國轉念政治學,最大的動力是想要知道,對的事情,要如何轉換爲國家政策。

李登輝政府在1988年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爆發農民示威被鎮壓流血的520事件,夫婦驅車由俄亥俄到華府參加全美同鄉的聲援;後來結識前來海外的農權會人士,包括林國華夫人、邱鴻泳及李江海,不捨被打傷的小學妹王雪峰。留學生手無縛雞之力,暫時逃兵,只能捐出微薄的獎學金。終究,經過立委蘇煥智及戴振耀的推動,在1995年促成老農津貼,稍微舒緩相對剝奪感。

陳水扁政府上臺,社運人士紛紛入閣,掐頭去尾,尚可推託朝小野大而有志難伸。接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高唱入雲「重返社運」,實則狠搾糟糠,衆人戒慎小心。小英政府班師回朝,不分少數族羣、弱勢團體、社會運動、利益團體,通通納入百工百業動員網絡,大大小小的肉糉串,透過恩寵來確保效忠,其實就是一種軟性的社會控制,本質上不脫日本殖民統治、納粹德國的國家組合主義。

農陣號稱新興社會運動,以關心農地起家,尤其是苗栗竹南大埔毀田事件;諸多幹部在蔡英文政府上臺後紛紛入閣,政大教授徐世榮踽踽獨行、關注反迫遷土地正義,與臺南市長賴清德槓上。農經學者陳吉仲是農家子弟出身,對農民應該是比一般人有更深厚的感情,可惜對於農業部門未能有通盤的擘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能精準估算各種作物耕作經營人數及所需經費,綁樁使命必達。

中秋節前後,各地開始爆出美豬洗產地疑雲,美豬混加拿大豬駭人聽聞,相關單位緩頰說只是標示不實。我在13日前往臺中廟口演講,以兩張曲線圖指出我國近日由美、加進口豬肉遽增,尤其是美國陡增,合理懷疑是補貼進口豬肉所致。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推論,是否有美國的政治壓力,連外交部長吳釗燮及衛福部長薛瑞元都直言不諱。民間關注可以作爲政府談判的後盾,有何不可?

從反萊豬公投前後接獲豬農投訴政府軟硬兼施侷限,欲哭無淚,書生仗義執言、天經地義,爲何農業部氣急敗壞、顛倒是非,憑什麼指控「抹滅臺灣豬農多年努力的心血」?臺灣1年進口8萬多公噸豬肉,到今年9月出口不過48公噸,津津樂道的菲律賓只有區區22公噸,爲何不讓豬農搶回讓丹麥取代的日本市場?此外,要是因爲俄烏戰爭及疫情影響飼料進口船班,難道豬肉進口船班就不擁塞?

可悲!農業部移花接木、惡意扭曲,顯然心虛,恐怕有不可告人的地方,必須轉移焦點,甚至淪爲網軍部。中央社矮化爲傳聲筒,三民自甘爲應聲蟲;又不是不相識,偶而還來訪,難道壓力這麼大,連起碼的平衡報導都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