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核綠同行已是世界潮流(葉宗洸)

第28屆COP28聯合聲明,爲積極達成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並降低氣候變遷的破壞性影響,簽署國呼籲將世界核能發電量於2050年提升爲2020年的3倍。(圖/美聯社)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已邁入第28屆(COP28),目前正在杜拜盛大舉行。法、美、日等22個國家於2日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爲積極達成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並降低氣候變遷的破壞性影響,簽署國呼籲將世界核能發電量於2050年提升爲2020年的3倍。另一方面,上週會議召開後,近200個國家已先行同意啓動金額達4.3億美元的「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以資助及補償遭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

此兩項關於擴充低碳潔淨核電與啓動暖化衝擊補償的宣示與決定,除了意味着全球多國的能源政策必須有所調整,也凸顯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衝擊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長期關注全球能源趨勢的國際能源署(IEA),早已在今年10月下旬發表的《2023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表態,爲了將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並達到淨零碳排,IEA認爲全球能源系統在2030年有必要做出重大改變,包含再生能源與核能的潔淨能源必須成爲發展要角,並使其供電佔比由2022年的39%提升至71%。

依據IEA的估算,全球核電總量將從2022年的2.7兆度增至2050年的6兆度,爲去年的2.2倍。相較於COP28的3倍核電總量宣示,IEA的分析稍顯保守。不過,不管是COP28的22國或是國際能源署,皆已共同認知的關鍵點就是2050年「少了核電,沒有淨零」。

回頭檢視蔡英文總統引以爲傲的能源轉型政策,其內容始終都以「非核家園」爲優先目標,減碳反而成了次要工作項目。於是,在「增氣、減煤、非核、展綠」的政策大旗下,即使增氣與展綠雙雙出現進度嚴重落後的困境,非核腳步仍未見停歇,進而導致排碳不減反增。數據顯示,在覈二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後,全國火力發電量在今年1至10月達總髮電量的83.7%,此比例爲近5年同期新高。

此外,依據國發會規畫,我國未來再生能源電力佔比將達60至70%,另外搭配氫能與燃氣加CCUS,各項能源配比都比競爭對手的日、韓高,挑戰很大。若非受到非核家園政策的箝制,國發會不至於端出如此近乎「空中畫大餅」的路徑。

目前臺面上的3位主要總統候選人都將減碳列爲政見。其中侯友宜及柯文哲均規畫在我國未來能源配比中納入核電,除了考量供電穩定及能源安全,當然也期望能務實達成淨零碳排的國際目標。賴清德迄今未改變其非核態度,雖然多次提及緊急時或安全有共識條件下可採用核電,但也說續用核電無法順應世界潮流。

核電的世界潮流究竟爲何,絕對不是誰說了算。只要走出臺灣、看看世界,就能知道解決氣候危機、邁向淨零碳排的解方,絕對不是當今政府的「非核就火」,而是務實可行的「核綠同行」。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