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北京清零邦交國 終究得面對中華民國(施威全)

大選甫結束,諾魯共和國15日突襲式宣佈與臺灣斷交,臺灣邦交國僅剩12國。圖/美聯社

目前僅有少數國家與臺灣維持正式邦交關係,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日前宣稱「遲早要加以糾正」,臺灣輿論關切是否陸方將「清零」臺灣邦交國。對此預告,北京有智庫認爲「清零未必」,再斷交幾個則鐵定會。

再持續斷交幾個邦交國,因爲面對賴清德,陸方早有定論,2016年蔡英文初任總統,北京定調蔡的就職演說是「未完成的答卷」,先「聽其言、觀其行」一陣子;對賴清德則無緩衝期,對其檢視標準更嚴格,如果用對蔡英文的門檻來對付賴清德,北京是自打嘴巴。

而「清零未必」,考量的不是賴清德,正是臺海問題關鍵在如何面對美國,當下美國在臺協會把「斷交臺灣」一事攬上身,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就成爲美國國務院須防守的議題,陸方樂得讓「斷交臺灣」成爲懸而不落的鍘刀,用作中美博弈的籌碼,不急着一次用光。不管有幾個國家與臺灣斷交,華盛頓只能喊喊,頂多斥責被陸方拉走的小弟,自己當大哥但不敢親身走上第一線,充任中華民國的邦交國。

王毅的「遲早要糾正臺灣的邦交關係」,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底線原則下的立場宣示,實務上不是邊緣性策略,也不像是臺灣輿論常稱的「切香腸」策略,而是比例原則式的報復。

邊緣性策略首重讓對方無法預期,但搶邦交國一事,隔陣子就來一下,可預期;切香腸的重點則在挑撥分化,然後攻克治之。這兩種策略的目標都在逼對手就範,迫對方改變底線。而比例原則式的報復,一在於儘量不要傷及無辜,二在於報復,三在於預防、警告對手不要亂來。

北京搶邦交國,當然是你戳我一下,我就戳你一下的報復,報復美國也報復臺灣實質掏空一中,但更積極的意義在警告,逼使美國須控管賴清德;也是預告,若賴清德搞個華航改名、中華隊改臺灣隊的小動作,北京自會報復。

儘管搶邦交國如同軍機繞臺一樣,是大國對峙下的棋步,主要做給美國看,然後纔是做給民進黨難過,但從兩岸關係長期發展的遠見而言,雖有立即效果,卻也有戰略上的罩門。邦交國畢竟是國際事務,再怎麼小的國家,搶奪之際還是得花資源,用來作爲報復臺灣去中化的手段,資源耗費上不對等,政治意義上是猛虎搏兔,沒有人會說老虎雄壯威武,只會說兔子很弱小。

邦交國議題,北京可以表態說,只針對民進黨政府與圍勢的美國,不是針對臺灣人民,但中華民國就是臺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國國際參與從馬英九執政以來,就是臺灣人民對兩岸關係關切事項排行榜裡的前兩名。中華民國議題,不只是臺灣與大陸的政治定位問題,也不只是法理問題,而是認同問題。

2008年開始,臺灣人認爲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大幅躍升,迄今已是大多數臺灣人的共識,老共總譴責是陳水扁同心圓課綱的影響,怪馬英九政府沒有糾正,這是對教育的誤解,以爲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真能壟斷對人民的洗腦。

國家機器愈鼓吹的,人民愈嗤之以鼻,多少中共幹部真把馬克斯放在心裡?國家愈禁的,人民愈好奇,這是民進黨版的228史觀成爲反華論述基礎的原因。讓臺灣年輕人從火星文轉向中文古韻的不是教科書,是周杰倫,大陸當有此反思。

邦交國議題,北京可以直面美國卻無能直面臺灣人民,愈打壓中華民國就愈消減臺灣人的「中國」認同,讓民進黨詮釋的中華民國──亦即與大陸無關的「中華民國臺灣」,在臺灣社會更深化其合理性。

(作者爲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