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科院往事追憶/我在飛彈系統模擬室的日子(劉錫輝)

自制武器天弓飛彈。(中時攝影組翻攝)

天弓飛彈計劃

陳傳鎬獲得博士學位返國後,主持「衝壓引擎計劃」。1980年黃孝宗博士年屆60歲在美國退休,經介紹任國防部科技顧問,公文轉至中山科學院時,由第二所二組陳傳鎬組長簽報聘爲顧問。初期在風洞實驗室樓上設置辦公室,邀請一些研究人員談話,他自己介紹稱爲「張天錫」,沒多久,陳傳鎬主持的衝壓引擎計劃升級爲天弓計劃,張天錫任主持人,陳傳鎬任副主持人。

1982年初,「張天錫」正式公開身分爲黃孝宗博士,11月中科院唐君鉑院長辭職,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兼任中科院院長,授權黃孝宗博士代理院長。

計算機即時系統硬體迴路模擬

當中科院成立「天弓飛彈計劃」時,陳傳鎬要我負責飛彈系統模擬的工作。我當時對導引控制所知有限,不想接受這份工作。但他認爲中科院人員中,他和我都是砲兵出身,應該是比較懂飛彈的人,由我負責任,他會全力支持。飛彈系統模擬的工作任務,是建立模擬實驗室,用於測試飛彈系統之導引控制功能,在實彈試射之前,先行找出可能缺失,務求完善無誤,才運送到南部「九鵬基地」試射。

模擬實驗室主要單元爲特殊性能的計算機,建立虛擬的飛彈系統,能夠和實體的導引控制組合元件連結,在模擬飛行的平臺上,密閉的飛行環境狀況中,隔離外在環境雜訊的干擾,搜尋及鎖定模擬靶機,進行追擊直到命中。稱爲「計算機即時系統硬體迴路模擬」。

飛彈系統模擬實驗室的籌建經過非常困難。從人員招募,訓練,建築需求,設備獲得,安裝測試使用等,都要一手推動。當然,上級領導,同仁合作,及其他有關單位的支援,都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必要條件。自己因爲缺乏在導控電子方面的知識,曾利用晚上帶着同仁到新竹交通大學研究所修習,中科院派專車接送,每星期兩次爲期半年。

飛彈系統模擬工作時程壓力特別大。由於實彈試射之前,有些行政作業,如試射場空域管制,預定試射日期等,都要向國防部報備,而各研發組多少都會有些時程落後的現象,累積下來,預備試射的飛彈送到模擬實驗室的時候,往往已經很接近預定試射日期了。若有工作不順利的清況,就會延遲預定試射日期。爲了配合,幾乎都要加班,甚至國定假日都要工作。曾經有過一次,因爲工作不順利一再的延後,中科院黃代院長連續幾天的下午都會到實驗室暸解狀況,於是我對同仁表示「到銀行跑三點半」的時間又要到了。

1985年3月22日爲南海八,九號演習,天弓飛彈在九鵬基地舉行第一次全彈導引控制全功能試射,當直接擊中靶機的影像出現在控制中心熒幕時,試射基地發出如雷掌聲,一位同仁大聲的哭了起來,那是喜極而泣啊!長久承受的緊張壓力,終於得到發泄,值得了!

中科院從1974年購置混合計算機起算,「十年磨一劍」,運用混合計算機功能執行天弓飛彈系統模擬,至此已經回收完整的效益,值得了!

有關這二年中科院天弓飛彈發展情況,在郝柏村《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內亦有提及。在此特別摘取有關聯的幾則:黃代院長認爲模擬測試已解決了困難。

1985年3月14日天弓計劃南海演習,對靶機射擊時,由於靶機中途墜海,故射擊未能成功。

1985年3月22日,天弓飛彈南海演習全功能彈今日試飛成功命中靶機。

1986年3月26日天弓飛彈打靶成功。

1986年3月27日陳傳鎬少將來報告演習成果,交辦發佈新聞

1986年6月21日中科院將於下月中旬舉行年度工作檢討會,將對有功研發人員授勳頒發獎金。指示獎金加倍發給但對外不公開。

參謀總長郝柏村視察飛彈系統模擬室。前排右起郝總長、黃孝宗代院長、陳傳鎬。後排右起羅順德、劉錫輝。(作者提供)

附記:1985年中山科學研究院年度工作會報時,頒發績優人員獎勵,我獲頒莒光獎章乙座。稍後不久,提升飛彈系統模擬室編組位階,以強化飛彈系統模擬功能。我調升爲比照一級單位副主任。1986年中科院再度舉行年度工作檢討會議時,以陸軍上校主任工程師職位,負責武器模擬設備之建立並執行模擬工作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頒等同作戰有功的「六等雲麾勳章」乙座。開會期間我正和同事在美國出公差,返國後院長單獨召見,說明這座雲麾勳章是頒發給作戰有功人員的,另外特別頒發獎金20萬元,並交代不對外公開。

(作者提供)

飛彈系統模擬室(671館)

混合計算機由三所遷移至二所風洞實驗室是臨時措施,提出籌建混合計算機實驗室需求案,時任二所副所長鄭毓珊上校指示加倍擴大建築面積給「新橋計劃」使用,我當時表示希望保留旁邊空地,未蒙採納。 這樣的安排方式,後來執行天弓飛彈系統模擬時,即面臨空地不足,無法容納導引模擬設備之困難,遂再度提出籌建飛彈系統模擬室的建築需求案,編列爲671館,座落在雄風計劃館(後改稱爲系統發展中心)正對面。副院長劉曙晞中將指示在671館三樓設置階梯式會議室,後來中科院對院外人士簡報多半在那裡舉行。

此時中科院同時進行雄風計劃、天弓計劃、天劍計劃,混合計算機實驗室同時支援天弓飛彈及天劍飛彈系統模擬,因時程的優先順序產生困擾,向代院長提出簡報,餘雲鵬組長建議增加一套模擬系統作爲解決方案,代院長詢問經費需求,兩位計劃主持人表示可以支援,代院長以一個家庭早晨起來都是急着使用洗手間爲例,即席裁決同意。

稍後二所編組調整,餘雲鵬組長調升爲二所副所長。再沒多久,中科院組織架構調整,統合雄風計劃室、天弓計劃室、天劍計劃室、飛彈系統模擬室,成立系統發展中心,由副院長劉曙晞中將兼任系統發展中心主任,三個飛彈計劃主持人爲少將副主任,餘雲鵬先生調爲中心副主任兼飛彈系統模擬室主任,我爲飛彈系統模擬室副主任。混合計算機室從三所遷移至二所,暫置風洞實驗室樓下,建立新220館未留空地受到侷限,再建立671館的歷程,效法「孟母三遷」後到達終點站。(下)

參考資料:郝柏村《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天下文化出版1999年12月。劉錫輝《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秀威資訊公司出版2020年6月。

作者簡介:劉錫輝,1949年被迫從軍,參加古寧頭戰役,1954年陸軍官校畢業,1958年參加八二三砲戰,作戰有功。1961年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及研究所,1969年進中科院工作,1972年赴美國聖母大學深造,獲航空工程碩士,返回中科院工作。參與天弓飛彈、及天劍飛彈研發。著作《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博客思出版2013年10月。《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秀威資訊公司出版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