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失傳的味道──1949我在防衛司令部的日子之2(鬱丁)

伍中行。(徵信新聞/中時攝影組攝)

臺北市的有名餐館不多,幾個特別知名的,因其來路神秘,等閒人也不敢問津,如設在愛國西路上的自由之家,據說其真正身分是某機構的外圍據點,不管它是真是假,沒人敢涉足。昆明街有家北平餐館,名「會賓樓」,它們家有一道菜,叫「溜黃菜」,菜式並不出奇,價格也不貴,材料也普通,它主貴在當時只此一家,且來自故都北平,憑添幾許驕貴氣息,這道菜好像未傳承下來。

另一獨具風格的主食「銀絲捲」,與今日臺灣大小餐館供應的同名銀絲捲,有着千差萬別的不同,會賓樓銀絲捲包皮裡面,裹着似燈蕊般柔軟卻互不粘黏的長條細絲,因其顏色白晰,稱其爲銀絲,卷即被包裹着。今天餐館供應的銀絲捲,切開裡面是一團面絮,看不到銀絲,這當然是因陋就簡,學的人不用心,又不求甚解,做起來便不夠專業,這已是現代人的行業通病。消費者也缺乏足夠的認知,餐桌上如果有人提出異議,還會被不知情者訕笑,以爲那是吹毛求疵,從飲食文化開始,中國文化就是這樣一點點地被淡化的。新的解釋叫作創意,創什麼呢?創出各式各樣的添加劑。

江浙小吃,座落在衡陽街靠近重慶南路口的「三六九」非常有名,最爲燴炙人口的是「小籠湯包及油豆腐細粉」,愛吃它油豆腐細粉中的那塊蛋卷,現在所賣的油豆腐細粉中,似已見不到那樣嫩滑完美的蛋卷,是否也已失傳,令人懷念,也令人嘆息。重慶南路沅陵街附近,有過一家上海餐館,吃過它家做的爛糊肉絲和獅子頭未再問津,不旋踵它就關門大吉。沅陵街有爿客家餐館新陶芳,以鹽焗雞及釀豆腐聞名於時,若干年後竟在美國與新陶芳主人成了鄰居,內人並承女主人指導,學會她家名饌釀豆腐,因其做工細膩耗時,終未能成爲家常菜式。

臺北市最早的一家湖南餐館,叫「太平」餐廳,座落在靠近桃源街附近的衡陽路上,餐廳設在二樓,聽說該餐廳主廚是一位湖南將軍的家廚,能被將軍物色主掌將軍家的庖廚,當非弱者,若非廚藝出衆,如何能廁身將軍府。曾隨長輩去該餐廳吃過一次飯,因爲目的是爲了裹腹,不必講究菜式,記得印象最深刻的兩道菜,其一是金勾尤魚,另一是麻辣子雞,離家以來吃到的最地道湖南菜,自那以後此菜在臺灣已成絕響,號稱湖南菜的家家都供應,只是都非湖南嫡傳。

豆漿油條燒餅中國北方最普及性的早餐食物,羅斯福路一段近上海路口,有一家山東人開設的家族店,因爲社會普遍都很窮困,店家的生產工具都很傳統,相對而言其產品口感也很傳統,顧客對像來自附近兩個營區的單身族,雖也只是偶爾放棄公傢伙食團供應的早餐,因其人數可觀,生易量已足夠維持一家溫飽。

羅斯福路拓寬以前,自上海路至杭州南路之間,有一片待拆的違章建築,其中有一家四川餐廳,因其小不出名,已記不得它的名字,但它家的川味菜饌,還留有深刻的記憶。川菜中有一道麻婆腦花,第一次嚐鮮就是在這家餐館,它家的旦旦面,也是一絕,麪條是自制的鹼面,作料中辣椒油也是自制。材料自制的出發點,推想其中因由,一則是爲了節省成本,一則是保持川味傳統。

民國39年秋天,由臺灣補給司令部調陸軍福利委員會,承辦進口物資海關報關業務,常往來於基隆臺北間,成爲基隆兩家餐館的常客。其一是座落於義一路的「味雅」,另一是停泊基隆港內碼頭的「水上飯店」,原上海寧波間航線的四條江輪,也奉命撤退來臺。它們屬於近海輪船,吃水不深,越過臺灣海峽是極其危險的,因無用武之地,改做了餐廳。兩家菜式都大約雷同,最常點的幾道菜,如蝦子烏參,炒鱔糊及炒青蟹。所謂青蟹並非一般的螃蟹,其肉質類似如蝦,軀幹直徑約1公分至1.5公分,長約8至10公分,它不同於蝦的是,經過熱炒後形狀不變,保特直挺,不彎曲。

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華人,大都知道曼哈頓中國城包釐街,有一家新四五六餐館,主廚陳阿生先生舟山人,就是那四條江輪之一的船上主廚,做得一手好江浙菜。他主理的蝦子大烏參,炒鱔糊,沒有青蟹改炒明蝦,至今猶令人津津樂道。1991年第一次游上海,想到那是江浙菜的發源地,或稱大本營,可以大快朵頤,沒料到踏破鐵鞋無覓處,衆口一詞指向城坊廟綠波浪,卻是敗興而歸。

臺北中華路自違章建築時代開始,便有兩家清真館,小吃有牛肉蒸餃,醬牛肉醬牛筋,冬天涮羊肉火鍋,最佩服的是那時代缺乏現代工具,人工片出來的涮羊肉,真比紙還薄,自從有了現代西方的電動刀以後,再也吃不到比紙還薄的涮羊肉了。

沙茶牛肉──「紅樓」一個令人意味無窮的名字,古遠年代,想起小說名著《紅樓夢》,近世紀,北京大學也有一座紅樓,此處的紅樓,是座落西門圓環的紅樓劇場,及依附在劇場一側的小吃店,其中有一家潮州人開設的沙茶牛肉火鍋。其特色在調味的沙茶醬,別具一格,對許多未到過廣東潮州的內地人而言,確有幾分新鮮感,多年以後有機會在香港短暫停留,才知道潮州菜更勝過粵菜。

接近北門口的中華路上,違章建築時代,有一家山西拉麪,之後,中山堂對面有了正規的山西菜餐廳。福州菜直到60年代,峨眉街萬國電影院隔壁,有一爿勝利餐廳,菜式多以紅糟爲佐料,甚享時譽。中山北路二段,河南菜天廚餐廳,它的特色是精緻,用料考究。川菜館多於牛毛,舉不勝舉,唯有座落南京東路上的李園,嘗過他們店的羊羔火鍋,不但只此一家,也只此一味,印象深刻。

衡陽路伍中行早年有一種叫脫脂花生的花生米,皮呈藍黑色,口感除特別香脆還略帶一絲甜味,1985年第一次回到臺北,放下行李便去伍中行,原以爲可一償相思之苦,沒料到老闆直搖頭,半晌才說出一句話,做的人出國了,已經很多年沒有賣了,沒能把此工藝留傳下來,實是一大遺憾,也是同好者的一大損失。

(作者爲文化藝術工作者)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