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孫立人的私人保險箱──1949我在防衛司令部的日子之3(鬱丁)

孫立人在東北照片(本報資料照片)

我在防衛司令部工作一年多,從未見過孫立人將軍本人,真正見到他是軍校愛訓時期,聽他訓話,他不善言詞,但卻言之有物。我們之間有着遙遠的距離,認識一個人,不是站得近,便可以看得真切的。有時候遠距離反而可以看到真實的一面,我認識的孫立人將軍,就是從遠距離看到的。

臺灣防衛司令部時期,個人是孫司令官的財務出納助理,1950年改編爲陸軍總司令部,個人也被編入陸軍總部下轄的陸軍福利委員會,仍任財務出納,經管孫立人司令官的私人保險櫃,那裡面存放的應是他個人的所得,一個本應該置放在孫司令官官邸的保險櫃,他卻把它視作全軍資產,爲全軍謀福利之用。

聽人說,老先生的做人行事,有他老人家獨特的哲學思維,他老人家的這種獨特思維方式,有來自上海社會的現實主義。因其青年時期,長期廁身上海社會,受到濡染,另一來源於中國傳統帝制文化的傳承,綜合來看,是一種講究實用價值的方式。

傳統上中國是以窮來養兵的,所謂窮兵政策,唯恐軍人有了錢就怕死,故歷來軍人的待遇都非常微薄,也許是爲了彌補高級將領的公私用度不足吧,每逢年節,老先生便以犒賞的方式,予某個層級以上的主管,不同數額的賞金。

1949年底,孫將軍的職務,只是行政院下屬的三級主管,上面還有個東南長官公署,再上面還有個國防部,這年老先生賞給孫將軍一張臺灣省公庫支票,十萬元新臺幣。別單位的主管如何處理這類賞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孫將軍的這張支票,交到財務科轉到我手中,從省公庫提出十萬元新臺幣現金。

這筆錢先是存放在防衛司令部,財務出納的保險櫃,改編後一直存放在陸軍福利委員會的保險櫃裡面,他個人從未動用過一分一亳,他的侍從參謀陳良勳中校,除代爲支領薪俸差旅費,從不額外需索。如果有青年朋友這麼想這麼問,孫將軍既不用這筆錢,那不去對現,不是更能顯現出他的坦蕩廉潔胸襟嗎?那麼做!不止是有違傳統官場倫理,甚至有大逆不道之嫌。

若用今天人們的幣信信心,去衡量當時代人的心理,是很難想像與理解的。從法幣、關金、金元卷、銀元卷的一路貶值,到一夜之間幣信全部崩潰,不能不讓當時代的人餘悸猶存。

正在這個時侯,因整個中央政府緊縮到這個小島上,單只是靠臺灣省的財政收入,如何能夠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不得已,只好出售中央銀行運臺的貨幣發行儲備金,這些存金是國府在大陸執政時代,貨幣發行的準備金,與臺灣銀行臺幣發行完全掛不上鉤,當局才能夠自由處理,交由臺灣銀行無限量出售。存金的含金量最高999,最低998,每人一次存購50兩。一班人憑身分證售購,軍人沒有身分證,憑符號上的單位階級姓名爲證。孫將軍個人的10萬新臺幣賞金,他不帶回家,交由出納保管,奉財務科長指示,全部購售臺灣銀行被委託出售的中央銀行存金,存放在出納室的保險箱內。

1950年3月1日,老先生復行中華民國總統職務,簡稱復行視事。同年5月,改臺灣防衛司令部爲陸軍總司令部,孫將軍順理成章晉升爲陸軍總司令。同時成立陸軍補給司令部,以原防衛司令部補給處人員爲主幹,原防衛司令部的出納室也隨着改編換制,遷到了陸軍補給司令部,屬於孫將軍個人的賞金,也隨着保險箱遷了過來。

1950年9月,陸軍補給司令部又奉命改編爲第三分區補給司令部,駐地高雄。正在司令部遷往高雄之際,又由原陸軍補給司令部負責組織成立陸軍福利委員會,各軍種選派人員常駐會工作,一個臨時性的組織,也是一個大家庭式的組織。

我被留下來擔任福利委員會的出納,那個保管老先生賞給孫將軍賞金的保險箱,又隨着改編到了陸軍福利委員會。當時陸軍軍中的夜盲症非常嚴重,其致病的主因缺乏維他命A,有人建議從食物海帶中補充維他命A。解決之道勢必大量購買海帶,錢從那裡來,幸好當時臺灣省的主政者吳國貞主席,據說與孫將軍是清華同學,由吳批准向臺灣銀行貸款300萬元新臺幣,進口一些當時被管制進口的物資,如白報紙,賺取的利潤再進口海帶分發給部隊食用,緩解了部隊夜盲症的繼續漫延。

50年底,我被調回高雄三分區補給司令部,與裝着孫將軍賞金的那個保險櫃永遠脫離了關係。

(作者爲文化藝術工作者)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