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清大臣上書「不戒菸者處死」──未酬邦國中興之59(朱偉嶽)

林則徐故居可見許多吸食鴉片工具與當年抽大煙照片,當年中國就敗在這鴉片上。(陳志東攝)

鴉片在明朝時就在中國出現,或稱爲烏香、阿芙蓉,原是南洋諸國呈獻天朝的貢品,市鎮亦有現貨賣出,海關列入藥材項下徵稅,與自菲律賓傳入之菸草混合後吸食,價值幾與黃金相等,因爲吸食時及吸食後,太香太爽快了。葡萄牙人居澳門後,輸入漸漸增加。

前述與菸草混合吸食法,在公元17世紀60年代傳到福建和廣東,吸食的方式改進爲直接就着燈火燒化鴉片,並用一根竹管(稱煙槍或煙筒)就其煙吸食,吸食鴉片迅速成爲有閒階層的一種時尚,甚至連窮人也沾上這種習慣。

鴉片煙有很神奇的麻醉或麻痹效應,身體一般的不適現象,吸上一口鴉片煙,會覺得如霍然而愈,精神百倍;鴉片容易上癮,一旦上癮以後,爲了要買鴉片,造成很多人傾家蕩產。「嘉慶初(公元1796年左右)食者甚少,不20年(嘉慶末,公元1820左右),蔓延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羣而趨之,靡而不返」。

清嘉慶末時期的的菸民,主要是一些富家子弟,但這吸菸爽風逐漸擴散到政府官吏、商人、文人、婦女、僕役、兵丁,乃至僧尼與道士等;在公元1838(清道光18)年時,廣東和福建的煙館比比皆是,有點像現在臺北或上海的咖啡館,得風氣之先也。

在十八世紀30~90年代(清乾隆時期),英國商人已發現鴉片在中國大有銷路,遂全力經營。公元1773(清乾隆38)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成爲鴉片貿易的領頭羊,仝年,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獲得種植鴉片的壟斷權──由孟加拉國掌管,成爲從播種到在加爾各答出賣成品的一條龍作業;請注意來華的馬戛爾尼特使,前文就提到過他做過孟加拉國的長官,故其獲選來華,必然負有以鴉片貿易平衡英國逆差的任務。

英東印度公司獲得印度鴉片的專賣權後,乃鼓勵栽種,管轄鴉片的運輸和銷售;當時中國每年進口鴉片4千餘箱,漸增至6千餘箱,每箱售價自140銀兩上漲至350銀兩。鴉片貿易的豐厚利潤吸引了幾乎所有的外國商人,當時的英國商號「怡和洋行」、「寶順洋行」是最主要的鴉片貿易商,鴉片貿易扭轉了英國對華貿易的逆差局面。

當時英國主要外銷品的毛織品,輸往中國銷售有限,賣到印度倒受歡迎,因之英國把工業化生產後的毛織品,賣到印度後賺到的錢,轉購鴉片後輸往中國,以暴利所得,復壟斷了中國的茶葉產品,輸返英國及歐洲。所以鴉片貿易,像是銀錢放大器,把英國的金錢,放大了許多倍。

鴉片煙是很容易上癮的毒品,頗難戒絕,華夏的爽客們因毒癮發作而非要抽鴉片不可,豈非成了英國的鐵打僱主恩公。但鴉片的貨源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所獨佔,利益太過龐大,自令其他英商眼紅;經英國商家一再爭吵反映,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獨佔權取銷了,於是蜂涌出更多的英商把鴉片走私到廣州;一位英國鴉片商人泰勒(不知是否名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老祖)說:「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

當鴉片之害漸爲清廷上下認清,道光皇帝正一個頭兩個大之際,大臣們主張嚴禁和主張重稅漸禁的各有其理,道光皇帝一時難決。道光18(公元1838)年6月,鴻臚寺卿(相當於宮廷兼禮賓部長)黃爵滋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其奏摺內容節錄如下:

「吸食既久,則食必應時,謂之上癮,廢時失業,相依爲命;甚者氣弱中幹,麪灰齒黑,明知其害而不能已!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3年至11(公元1823~1831)年,歲漏銀1千800萬兩。自11年至14(公元1831~1834)年,歲漏銀至2千餘萬兩。自14年(公元1834)至今,漸漏至3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這位大領導黃爵滋部長,一定是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在說話。

黃爵滋接着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政策,內容概要爲:「給予菸民一年時間戒菸,逾期不戒菸者處死。本人處死以外,其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剝奪政治權利;並發動百姓互相監督和舉報,知情不報者法辦。」

這可是道地的嚴刑峻法了,道光帝來了個民主辦法,交令各省督撫討論,但督撫們多未敢公開地反對黃爵滋,指稱這辦法太過激烈,認爲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而販賣者纔是禍首害了更多人,故認販賣之罪應重於吸食之罪。其中湖廣總督林則徐,不僅贊成黃爵滋的主張,還接納其他督撫懲辦賣煙者的意見,進言道光帝力主嚴禁嚴辦:

「迨流毒於天下,則爲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