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被淡忘的抗戰勝利紀念日 (莊秉漢)

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照片中坐下者)代表同盟國簽署《日本投降書》,日本稱爲《降伏文書》,日文的降伏就是中文解釋的投降之意,便是日本正式承認戰敗投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文:莊秉漢)

9月3日是軍人節,同時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7週年紀念日,不過在臺灣政治正確的氛圍中,臺灣的政治人物會製作圖卡,在臉書上洗版聊表祝福現役國軍官兵「軍人節快樂」,但是卻冷感避談「抗戰勝利紀念日」,似乎淡忘這個日子的存在,其實八年浴血抗戰的勝利,纔有後續臺灣主權的光復,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對臺灣而言絕對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時間要回到77年前,也就是民國34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與戰敗國日本達成停戰協定,擇定該日登上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軍艦的甲板,正式舉行日本投降簽約典禮,遠東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五星上將親自主持,由於中華民國最先抗擊日本侵略,而且奮戰時間最長,所以同盟國爲表達敬重,安排典禮進場順序時,決議以中華民國爲首,最先進入軍艦二樓甲板,我國共派出6位代表,國民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擔任對日受降代表團團長,成員有楊宣誠中將、朱世明中將、王之少將、李樹正少將、王丕承少將等人,上午8時30分登上密蘇里軍艦,中外媒體攝影記者200餘人擠滿會場,鎂光燈閃爍此起彼落,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身爲戰敗國的日本,由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天皇,陸軍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日本代表團共計11人向盟軍表達無條件投降,回想民國21年5月,重光葵的一條腿還曾經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炸斷,他這次拄着柺杖,腳步踉蹌的走到簽字桌前,向莊嚴的《降伏文書(投降書)》法律文件上簽字,或許是屈辱甚至緊張,重光葵一度還找不到簽字的地方。隨後,由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軍身分在上午9時8分於《降伏文書》簽字,接着典禮來到同盟國9國簽字,首先由美國代表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 Sr.)海軍上將於9時12分完成簽字,第二順位是中華民國,徐永昌上將昂首闊步走向簽字桌,於9時13分正式簽名,依序還有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完成簽署,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徐永昌上將代表中華民國,以戰勝國之姿簽署《日本投降書》。(圖文:莊秉漢)

爲紀念日本正式宣告投降這歷史性的一刻,翌日,國民政府宣佈全國放假一天,9月3日當天上午9時,全國鳴放防空解除警報長達10分鐘,歷經8年艱辛抗戰,飽經戰火浩劫,壓抑鬱悶的怨氣終於得以釋放!這天、在陪都重慶成千上萬市民涌向街頭,迎接國軍凱旋歸來,街坊牌樓懸掛國旗,張燈結綵、舞龍遊行,炮竹聲不絕於耳,大家徹夜不眠,狂歡活動通宵達旦,因爲國人經過多少苦難,歷盡多少磨練,才盼來抗戰勝利那天到來,隔年,國民政府決議9月3日訂爲「抗戰勝利紀念日」,爲表彰與紀念爲國捐驅之忠烈將士,首都建立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年該日舉辦秋祭國殤大典,由總統親臨主祭,並率領中樞文武百官向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獻花,鐘鼓齊鳴,肅穆莊嚴,富含着對抗戰犧牲烈士崇高的敬意與緬懷,也藉此對烈士遺族表達心靈撫慰。

8年全面抗戰期間,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國軍奮勇抗戰,萬衆一心,以血肉長城對抗擁有先進武器的強敵,前仆後繼不畏犧牲,全國民衆精誠團結,一致抵禦外侮,國軍獨立作戰反侵略先鋒4年有餘,直到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方能與盟軍攜手抗敵,並策應盟軍反攻作戰,在滇緬戰場援助英軍,將數量龐大的精銳日軍牽制在中國戰區,國軍甚至成爲同盟國在亞洲戰場的主力部隊,爲盟軍奠定勝利的契機。在國民政府領導對日抗戰期間,還有鄒洪上將、黃國書中將、李友邦將軍等臺灣籍志士奔赴大陸唐山,爲自己的母國不惜捨命奮戰,最終在民國34年8月15日,迫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國軍先後在9月9日於南京及10月25日於臺北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贏得最後光榮的勝利,不僅廢除百餘年以來的不平等條約,依據「開羅宣言」,我國東北三省、臺灣與澎湖國土光復,中華民國更在戰後擠身世界五強。

民國32年11月,中美英三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蔣中正委員長在會中力爭戰後收回東北三省及臺灣、澎湖主權。(圖文:莊秉漢)

國民政府後來播遷來臺,鑑於國軍在抗戰時期各軍種的單獨紀念日不少,諸如紀念「七七抗戰」的7月7日陸軍節,8月14日的空軍節,9月2日的海軍節,12月12日的憲兵節,還有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等,民國44年國民政府頒定9月3日的「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改稱爲中華民國的「軍人節」,以傳達國軍對日抗戰八年犧牲322萬多人,才換來最後勝利,以表彰國軍將士報國氣節。

然民國89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後,主政者將許多與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節日開始切割脫鉤,如「臺灣光復節」帶風向吹成「終戰紀念日」,「國父誕辰」、「蔣公誕辰」、「孔子誕辰」統統不再是國定假日,「三二九青年節」、「植樹節」在學生校園中辦理活動已成絕響, 就連9月3日「軍人節」,一刀切斷民國38年以前國軍在大陸時期的東征、北伐、抗戰歷史偉業,偏重現在臺軍防衛固守,絕口不提「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歷史連結,意圖將同一天慶祝的「軍人節」和「抗戰勝利」脫鉤,將「抗戰勝利」消失在臺灣民衆共同歷史記憶中。

綜觀八年抗戰期間,國軍對日作戰,歷經22次大型會戰,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3萬8931次,陸軍犧牲、失蹤321萬1419人,海軍艦艇損失殆盡,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其中268位將領戰死疆場。而日軍在中國侵略斃命的129名將領中,死於與中共作戰的只有3位,其餘悉數亡命於蔣中正委員長所領導的國軍部隊之手,史實在在顯示,二戰期間領導全國軍民抗戰者爲中華民國政府,國軍纔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但是臺灣現在的政府選擇漠視、切割,「抗戰話語權」反而被對岸的中共整碗捧走,「八年抗戰」被編改成「十四年抗戰」,中共企圖扭曲和淡化中華民國抗戰的歷史地位,此消彼漲,再過5年,老兵不再人世,「國府是抗戰的主體」史實,勢必稀釋掩蓋淪爲「分母」湊數的份。

美國加州棕櫚泉航空博物館(Palm Spring Air Museum)展示日本投降儀式場景,中華民國國旗陳列其中,顯然「國府是抗戰的主體」史實不容漠視切割。(圖文:莊秉漢)

抗戰勝利紀念日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日子,回顧歷史,因爲有國軍先賢先烈在大陸時期抗戰的犧牲奉獻,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不得不歸還臺灣及澎湖羣島,臺灣人民得以脫離日本高壓殖民統治,才換來今日臺灣自由、民主與繁榮的生活方式,鐵一般的事實,不容挑戰,因此,不僅要慶祝軍人節,更希望大家銘記當天也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因爲堅苦卓絕的抗戰勝利得之不易,寄予銘記歷史,「九三軍人節」意涵才能名正言順、理直氣壯。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